第49章 韩澈不慌:早就挖了备用井 (第1/2页)
开元二十五年,秋九月初八,辰时。
盐场的竹匾上已经铺好了薄薄一层粗盐,雪白的盐粒在晨光里泛着细碎的光。
周明踩着木梯,把装满井水的木桶递到陈三郎手里,两人配合着将水均匀洒在盐匾上,动作熟练得像是练了千百遍——其实从清晨发现水源被堵到现在,不过一个时辰,他们已经摸透了用井水晒盐的节奏。
“这井水晒出来的盐,跟渠水晒的没差啊!”
陈三郎擦了擦额角的汗,凑近看了看盐粒,忍不住赞叹,“韩公子,你咋想到提前挖口井的?要是没这井,咱们今天可就真慌了!”
韩澈正蹲在井边检查轱辘的绳索,闻言抬头笑了笑。
阳光落在他脸上,把眉眼间的沉稳衬得格外清晰——作为穿越者,他早就习惯了“未雨绸缪”,在现代做项目时,风险预案是必备的环节,到了唐代,这习惯自然也延续了下来。
“上个月天旱,我就怕渠水断流,跟赵伯商量着在盐场西侧挖口井,没想到这次真派上用场了。”
他没说的是,其实他更怕的是人为破坏——柳存义之前几次找事,他就知道这人不会善罢甘休,挖井既是防天旱,也是防人祸。
只是这话没必要跟渔民说,免得徒增恐慌。
“赵伯,您老别担心,”
韩澈转向一旁脸色紧绷的赵伯,递过一壶水,“井水够咱们用,今天晒的盐不会耽误给邻村交货。至于柳乡绅告我谋反,那就是无稽之谈,县令大人明察秋毫,肯定不会信他。”
赵伯接过水壶,手还在微微发抖:“韩公子,话是这么说,可柳存义联合了张茂和刘启,那俩也是乡绅,跟县衙的人熟得很……万一他们在县令面前说坏话,你可怎么办?”
韩澈拍了拍赵伯的肩膀,语气笃定:“您放心,我有证据。昨天柳存义堵水渠用的沙袋,上面绣着‘柳’字,是他家装粮食的袋子,村里好多人都见过。等下我去跟村里的老人说一声,让他们跟我一起去县衙作证,柳存义想颠倒黑白,没那么容易。”
正说着,韩婉儿提着食盒跑了过来,辫子上还沾着几根稻草,一看就是从家里一路跑过来的。
“哥!娘让我给你送早饭,还有……还有县衙的差役刚才去家里了,说县令大人让你现在去县衙一趟!”
韩澈心里一凛——柳存义动作倒是快,这才刚去告状,县令就传他了。
但他面上没显露出丝毫慌乱,接过食盒,摸了摸妹妹的头:“知道了,你先把食盒给陈叔他们,我跟王小姐说一声,就去县衙。”
不远处,王瑾萱正帮着几个妇人整理咸鱼碎料,听见动静,快步走了过来。
她刚才已经听说了县衙传召的事,眉头微蹙:“韩公子,要不要我跟你一起去?我爹跟县令大人还算熟,或许能帮你说句话。”
韩澈摇摇头,他知道王瑾萱是好意,但他不想每次都靠王承嗣的关系——他要靠自己的证据和道理说服县令,这样才能让村民们真正信服他。
“不用麻烦你,我自己去就行。你帮我照看一下盐场,要是井水不够,就让大家轮流提水,别累着了。”
王瑾萱看着韩澈坚定的眼神,知道他已经拿定了主意,便不再坚持,只是从袖中取出一块令牌递给她:“这是我爹的腰牌,你拿着,要是县衙的人故意刁难你,就把腰牌拿出来,他们会给我爹几分薄面。”
韩澈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了腰牌——他虽然想靠自己,但也知道官场复杂,有块腰牌傍身,能少些麻烦。
“谢谢你,王小姐,等我从县衙回来,再还你。”
他简单吃了几口早饭,跟陈三郎、周明交代了几句盐场的事,又去跟赵伯等几个村里的老人说了作证的事,老人们都答应得很爽快——柳存义平时在村里就横行霸道,抢过不少渔民的鱼,大家早就看他不顺眼了,现在他还想害韩澈,没人愿意帮他。
准备妥当后,韩澈跟着来传召的差役往县衙走。
差役是个中年汉子,姓刘,平时跟韩澈也算认识,路上忍不住低声提醒他:“韩公子,你可得小心点,柳乡绅他们三个在县令面前哭天抢地,说你私占水源、煽动渔民谋反,县令大人脸色不太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