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苏月棠问诊:这病症,得用特殊疗法 (第1/2页)
开元二十五年,秋八月二十,寅时末。
雨丝还在顺着茅草屋的屋檐往下淌,汇成细细的水流,在泥地上积起小小的水洼。苏月棠跟着韩澈走进里屋时,一股混杂着汗味与草药残渣的气息扑面而来——赵氏躺在床上,脸色依旧蜡黄,嘴唇却泛着不正常的青紫,呼吸比韩澈离开时更急促了,偶尔还会发出细碎的呓语,手无意识地抓着身下的草席。
“娘!苏医女来了!”韩澈快步走到床边,轻声呼唤,赵氏却毫无反应,只是眉头皱得更紧,像是在承受极大的痛苦。
苏月棠放下药箱,动作轻缓地坐在床沿,先将手指搭在赵氏的手腕上,闭上眼睛,神情专注。韩澈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喘——他在现代只见过医生用听诊器、体温计诊断,还是第一次近距离看中医把脉,心里既好奇又紧张,忍不住盯着苏月棠的表情,想从她脸上看出些端倪。
婉儿紧紧挨着韩澈,小手攥着他的衣角,小声问:“哥,苏姐姐能看出娘怎么了吗?”
韩澈刚想回答,苏月棠已经睁开了眼睛,眉头微蹙:“脉象浮数且乱,是风寒入里引发的高热,再拖下去,恐会伤了肺腑。”
“风寒入里?”韩澈愣了一下,他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没想到这么严重,“那……那能治好吗?”
“能治,但不能用普通的风寒药方。”苏月棠说着,伸手摸了摸赵氏的额头,又翻开她的眼皮看了看,“高热已经困住心神,单纯喝药起效太慢,得用特殊疗法。”
“特殊疗法?”韩澈心里一紧,连忙追问,“是……是要用针灸吗?”他想起之前张二婶说苏月棠用针灸治好过周老伯的孙子,可针灸毕竟是扎针,他怕母亲身子弱,承受不住。
苏月棠点了点头,从药箱里取出一个小巧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十几支长短不一的银针,针尾缠着红绳,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冷光。“先针灸开窍,稳住心神,再用草药外敷额头和后颈,辅助降温,最后喝汤药调理,三者结合,才能尽快退热。”
韩澈看着那些银针,心里有些打鼓——现代针灸都讲究消毒,可唐代没有酒精、碘伏,这些银针会不会不干净?万一感染了怎么办?他刚想开口问,就见苏月棠从药箱里拿出一小包干燥的艾草,放在火塘边的小陶锅里烤了烤,然后将银针放在艾草上熏烤,动作熟练流畅。
“这是……消毒?”韩澈心里一动,没想到唐代也有类似消毒的方法,虽然不如现代科学,但至少能减少感染的风险,悬着的心稍微放下了些。
“嗯,艾草性温,既能消毒,也能让银针带上些温气,扎针时不会太凉,减少病人痛苦。”苏月棠一边解释,一边继续熏烤银针,目光落在赵氏脸上,“你娘身子本就弱,去年丧夫后又操劳过度,这次风寒来得急,必须一步都不能错。”
韩澈听着,心里一阵发酸——他穿越过来这一个月,只想着改良盐法赚钱,却没注意到母亲的身体早就亏空了。要是他能早点赚够钱,请大夫给母亲调理,也不会闹到今天这个地步。
“苏医女,需要我帮忙做什么?您尽管说!”韩澈定了定神,现在不是自责的时候,得赶紧配合苏月棠治疗。
“你去烧些热水,再找一块干净的粗布来,一会儿外敷草药要用。”苏月棠说着,已经选好了三支银针,放在掌心轻轻揉搓,“婉儿,你还记得你娘昨天开始不舒服时,有没有说过哪里疼?比如喉咙、胸口?”
婉儿想了想,小声说:“娘昨天晚上说喉咙疼,咽东西费劲,还咳嗽,后来就烧糊涂了。”
苏月棠点点头,又从药箱里拿出几包油纸包好的草药,递给韩澈:“等水烧开,把这包‘薄荷薄荷’和‘金银花’用热水泡开,放温后用布蘸着擦你娘的额头和脖子,每隔一刻钟擦一次。”
韩澈接过草药,指尖碰到油纸包,能感觉到里面草药的细碎,他连忙应道:“好!我这就去烧热水!”
他刚走到外屋,就听到里屋传来赵氏的咳嗽声,比之前更剧烈,还带着喘息。韩澈心里一紧,加快了烧火的速度,柴火噼里啪啦地响,火光映在他脸上,满是焦急。他一边烧火,一边忍不住想:苏月棠的针灸真的管用吗?母亲能撑过这一关吗?要是……要是有现代的退烧药就好了,可惜他穿越过来时什么都没带。
没过多久,水就烧开了。韩澈找了个粗陶碗,按照苏月棠的嘱咐,将薄荷和金银花泡进去,待水温降下来些,又找了块干净的粗布,蘸湿后拧干,快步走进里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