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分析失败原因:原来差了这一步! (第1/2页)
开元二十五年,秋八月十八,巳时。
院外的阳光渐渐热起来,洒在后院的试验池上,映得池底残留的海水泛着细碎的光。韩澈却没心思看这些,他正拦在周德昌面前,脸上堆着笑,心里却在快速盘算怎么稳住这位里正。
“周里正,您别生气,这次失败不是法子不行,是我没做好。”韩澈指着池壁上细微的裂缝,“您看,这池壁夯得不够实,黏土和草木灰的比例也没调好,才漏了水。再说昨天突然下雨,没准备遮雨的东西,海水才被稀释了。”
周德昌皱着眉,蹲下身摸了摸池壁,指尖确实能感受到松动的黏土,还有没夯实的缝隙。他抬头看向韩澈:“你说的这些,能改好?”
“肯定能!”韩澈语气坚定,“我打算把黏土和草木灰的比例改成二比一,这样黏性更强;夯实的时候分三层,每层都用木槌砸实,像砌墙那样;再准备些茅草和木板,要是天不好,就搭个棚子挡雨。下次试验,保证不漏一滴水,还能晒出盐来!”
周伯渊在一旁帮腔:“里正,韩小子说得在理。昨天我也觉得黏土没黏住,现在想想,确实是比例不对。咱们老辈晒盐,也常调整卤水浓度,这新法子调整调整,肯定能成。”
鲁大牛也拍着胸脯说:“里正,下次夯实我来!我力气大,保证把池壁砸得跟石头一样硬!”
周德昌看着几人认真的样子,又想起韩澈承诺的三成盐,心里的火气消了大半。他站起身,拍了拍韩澈的肩膀:“行,我再信你一次!要是下次还失败,这黏土你可得填回去,别耽误了我种庄稼。”
“谢谢周里正!您放心,下次肯定成!”韩澈松了口气,连忙应下,“等晒出盐,我先给您送五斤过去,让您尝尝鲜。”
周德昌满意地点点头,转身走了。看着他的背影,韩澈紧绷的肩膀才垮下来,擦了擦额头的汗——刚才真是捏了把汗,要是周德昌收回许可,改良晒盐的事就真要卡壳了。
“韩小子,你刚才分析得头头是道,我这老骨头都没你想得细。”周伯渊走过来,笑着说,“那黏土和草木灰的比例,你咋知道二比一就合适?”
韩澈愣了一下,心里暗道差点露馅——总不能说现代学过材料比例吧?他赶紧找了个借口:“我之前帮村里泥瓦匠李老四和过泥,他说过黏土掺东西得看黏性,昨天的黏土太散,肯定是草木灰多了,减点草木灰,黏性就上来了。”
这个理由合情合理,周伯渊和鲁大牛都没怀疑。韩澈蹲在池边,仔细观察残留的黏土,心里却在复盘整个试验过程:现代做实验都有失败的时候,何况在缺材料的唐代,关键是找到问题根源。除了比例和夯实,遮雨也是个大问题,海边天气多变,总不能靠天吃饭,搭个可拆卸的棚子很有必要,既不影响晒太阳,又能挡雨。
“咱们现在就把池子清了,重新和黏土?”鲁大牛挽起袖子,跃跃欲试。
“不急,先把池底的水排干,晒半天。”韩澈指着池底的积水,“黏土湿着不好和,等晒得半干,再铲出来重新混,这样黏性更好。”
几人分工合作,鲁大牛找了块木板,把池里的积水往院外刮;周伯渊回家拿木槌和筛子,准备筛草木灰,去除杂质;韩澈则去灶房找母亲赵氏要了个陶盆,打算先按二比一的比例,少混点黏土和草木灰,试试黏性。
“澈儿,刚才里正来闹,没吓着你吧?”赵氏端着一盆清水出来,递给韩澈,“先喝点水,别累着。”
“娘,没事,我跟他说清楚了,他同意再让咱们试一次。”韩澈接过水,喝了一口,“您放心,这次肯定能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