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雷霆出击 (第1/2页)
“快!再快!想象后面有狄戎的追兵!慢一步就被砍头!”
“铁柱,把你那破弓扔了?想想你黑山村的爹娘!想想你姐!你倒下了,谁保护他们?!”
“章山,你肩膀有伤?敌人会因为你受伤就放过你吗?给我坚持住!”
他用近乎残酷的方式,压榨着每个人的潜能,同时也用最朴素的亲情乡情,激发着他们求生的意志。
他甚至在夜间进行紧急集合和黑暗中辨识方位、传递物品的训练。
锻炼队员们在极端条件下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第三项:小组战术与协同作战。
这是秦牧训练的重点。
他将二十人的侦察队分成了四个五人小组,每组指定了组长。
“记住你们小组的编号和成员!战斗时,以小组为单位行动!
一组突击,二组掩护,三组支援,四组警戒!
组长负责指挥协调,组员必须无条件信任和服从!”
他设计了多种遭遇战、伏击战、撤退战的战术预案,让队员们反复演练。
从如何交叉火力掩护前进,到如何交替撤退,再到如何营救受伤队友,每一个细节都抠到极致。
“胡莽叔,你带一组从左侧迂回,制造动静吸引注意!”
“章山,你带二组的神箭手,占据右翼那个制高点,听我口令齐射,压制对方弓箭手!”
“铁柱,三组跟我,从正面利用地形快速接近!
记住,动作要快,下手要狠,打完了就撤,绝不恋战!”
他将现代特种作战的“观察-定位-决策-行动”循环(OODA循环)和“分散配置、集中火力”的原则。
用最浅显的语言和实战演练,灌输给每一个队员。
训练初具成效后。
秦牧率领的二十人侦察小队,与另外两支经验丰富的夜不收小队,一同潜入了狄戎控制区。
另外两支小队采用的是传统的侦察方式:
经验丰富的老兵带头,小心翼翼,避开大路,主要依靠个人经验和直觉。
而秦牧的队伍,则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行动前,周密计划。
秦牧根据苏烈提供的情报和地图(虽然简陋),结合自己对地形的理解,制定了详细的渗透路线、备用路线、集合点和应急预案。
他甚至根据狄戎的生活习惯和巡逻规律,推测了几个可能的主力营地方位。
行动中,信息共享与实时决策。
他要求各小组保持视觉联络,用手势和简易工具(如小镜子反光)传递信息。
他本人则如同一个移动的信息处理中心,不断接收、分析各小组传回的零散信息(如脚印深浅、马蹄印方向、炊烟位置、鸟类惊飞情况),迅速做出判断和调整。
“组长,前方三里有马蹄印,很新鲜,数量超过五十。”
担任尖兵的铁柱小组传回消息。
秦牧立刻做出手势:
全体隐蔽,一组前出确认,二组占领侧翼高地警戒,三组四组就地构筑简易防御。
很快确认,是一支狄戎巡逻队。
秦牧没有选择硬碰,而是示意队伍利用地形巧妙绕开,避免了不必要的暴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