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东方新地平线 (第2/2页)
"否"
(乔治虽然害怕失去机会,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勾选,他绝不能和莱尼分开)
B5. 有无法官/牧师/记者亲属?(写关系,无写NA):
"NA"
————————————
C. 信仰卷
C1. 教会全称:
"NA"
C2. 牧师姓名:
"NA"
C3. 每周聚会小时数(数字):
"0"
C4. 是否同意教会财产在华登记华人名下?(是/否):
"是"
(他根本不在乎)
C5. 是否曾海外传教?(国家-年份,无写NA):
"NA"
————————————
D. 政治卷
D1. 曾加入政党?(写党证号,无写NA):
"NA"
D2. 对“中国主权覆盖东北”一句话表态(≤20词):
"支持法律与秩序,愿在遵守当地法律下工作生活。"(英文)
D3. 是否放弃领事裁判权?(是/否):
"是"
(乔治不太明白这个词的深意,但他知道必须选“是”)
D4. 现受雇政府单位?(写部门,无写NA):
"NA"
D5. 是否接受中国法庭裁决?(是/否):
"是"
————————————
E. 附加卷
E1. 是否同意20年土地使用权、身故归公?(是/否):
"是"
(有地种20年?这简直是天堂)
E2. 是否接受中文技术考试方可续签/升职?(是/否):
"是"
E3. 是否愿在五年内教会中国学徒≥10人?(是/否):
"是"
E4. 紧急联系人:姓名-关系-地址:
"NONE"
E5. 若政策调整需转变技术方向,是否配合?(是/否):
"是"
——— 裁切线 ———
申请人签名:
"GEORGE MILTON"
"LENNIE SMALL"
日期:1930年03月08日
————————————
乔治仔细地将两人省吃俭用拍的白底照片贴在背面,照片上,乔治神情严肃,莱尼则努力挤出一个乖巧的笑容。
填完最后一个选项,乔治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完成了一场艰难的考试。
他将表格仔细对折,紧紧攥在手里。
“乔治,”
莱尼小声问,眼里充满了希冀,
“填好了吗?我们能去那个有粘豆包的地方了吗?”
乔治看着莱尼单纯的脸,把表格捂在胸口,像是握住了通往新生活的船票。
“填好了,莱尼。祈祷吧。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了。”
————————————
审核是极其严苛的。
由北美各地的中国留学生组成的初审团队,秉持着“宁缺毋滥”的原则,用冰冷的标尺丈量着每一个希望:
第一关,是筛人的“鬼门关”,不是选“可怜人”,而是选“可用之人”。
表格必须像一把手术刀:一刀下去,同时割掉四种人——
1. 技术平庸者
2. 宗教/政治狂热者
3. 家族势力庞大、可能形成“小美国”者
4. 有潜在反客为主野心者
超过90%的表格在这一关就被无情淘汰,扔进角落的废纸箱,如同它们主人的美国梦一样破碎。
————————————
第二关,技术背景调查:
通过初筛的5万份申请,被送往一个由基金会秘密聘请的第三方调查机构进行技术背景核实。
夸大其词、经历造假者被剔除。
这一关,又刷掉了一半。
————————————
第三关,面试:
剩下的2.5万人获得了面试机会。
面试官由基金会专员和资深华裔工程师担任,考察的不仅是技术、性格,还有适应能力和家庭稳定性,更更重要的是对东北的潜在忠诚度,服从度和归属感。
又有一半人在紧张的面试中败下阵来。
————————————
最终,仅有约1.2万个申请者及时其家庭(约4-5万人)进入了最后的体检与综合评审阶段。
他们将争夺那1万个宝贵的名额,成为“东方新地平线计划”的首批“技术归化民”。
这是一场发生在绝望深渊边的残酷选拔,优胜者将获得通往新生的船票,而大多数人的希望,则在严苛的筛选中被再次碾碎。
————————————
三月底,“东方新地平线”计划完成第一阶段目标。
上百艘万吨巨轮组成船队,从美国东海岸出发,满载一万户满怀梦想的美国家庭,开始驶向中国东北。
他们将去到那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为那些怀揣“实业救国”“收复河山”理想的人们,带来现代知识与先进技术的火种。
东北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加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