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大萧条 (第1/2页)
1930年3月,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大陆的春风没能带来暖意,只卷起了失业线旁人群衣角的尘埃和绝望。
继去年十月那场席卷一切的金融风暴后,所谓的“复苏”迹象如同泡沫般接连破裂。
胡佛总统在公开场合依然重复着“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
但报纸上触目惊心的数据和街头日益汹涌的失业潮,却勾勒出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
全美失业人数已突破350万大关,对于一个人口约1.2亿的国家而言,这意味着近8%的劳动力被抛入了绝望的深渊。
福利制度?
在那个年代,这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失去工作,往往就意味着直接滑向生存线的边缘。
股市的崩盘让无数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而紧随其后的失业浪潮,则彻底击碎了许多人赖以生存的基础。
店铺被打砸,超市被抢劫,盗窃和暴力事件在各大城市急剧攀升,社会秩序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1930年3月6日,全美一百二十五万失业工人走上街头,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示威游行。
愤怒的声浪震撼着这个自诩为“希望之地”的国度。
——————————————
然而,在这片弥漫着恐慌与绝望的土地上,一丝微弱的、来自遥远东方的信号,开始透过重重迷雾,隐约闪烁。
早在1929年11月底,当大多数美国人还天真地相信这场“黑天鹅”事件会很快过去时。
由张汉钦秘密控制的白山黑水基金会,便开始通过其影响力网络——包括合众国际社、《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报》和《洛杉矶时报》等主流媒体——持续刊登着关于“中国东北”招募技术工人的广告。
起初,这些广告混杂在各类破产公告和失业新闻中,并未引起太多注意。
对于许多仍怀有“美国例外”幻梦的人来说,远渡重洋去往一个陌生的东方之地,无异于天方夜谭。
————————————
然而,时间进入1930年3月,冰冷的现实碾碎了最后的幻想。
当储蓄耗尽、求职无门、甚至连最基本的尊严,都在排队领取稀疏汤水的长龙中消磨殆尽时。
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广告词——“稳定工作”、“优厚薪酬”、“安家保障”、“建设新家园”——开始散发出难以抗拒的诱惑力。
它们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宣传,而是漂浮在绝望海洋上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
这一切能够顺利进行,背后是白山黑水基金会卓有成效的“华盛顿布局”。
张汉钦深谙在这个世界上,规则往往由强者制定,或者,由懂得如何与强者交易的人所利用。
基金会麾下的说客们,携带着从华尔街股市崩盘前精准撤离的巨大资本,转化而成的“政治现金”,游走于华府权力的核心圈。
从对现状忧心忡忡的胡佛总统及其内阁成员,到在股灾中损失惨重、急于寻找新出路的国会两党议员,再到那些与各大财团关系密切的智库领袖。
一条隐形的“绿灯通道”被迅速打通。
对于许多面临选举压力和自身财务困境的政客而言,一个能够“输出失业压力”、缓解社会矛盾的海外项目,无疑是符合“美国利益”的。
更何况还能为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政治现金回报。
因此,这项看似敏感的海外招聘计划,在官方层面竟意外地没有遇到太多阻力。
合法性在美金的润滑下变得“畅通无阻”。
————————————
一九三零年三月,美国“汽车城”底特律。
寒风卷着废纸和尘土在空旷的街道上打转。
曾经的工业轰鸣早已沉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死气沉沉的寂静,间或被饥饿的咳嗽声或孩童的啼哭打破。
两个身影相互搀扶着,在布满碎玻璃的街道上蹒跚而行。
那是乔治和莱尼。
乔治个子精悍,眼神里还残存着一丝机警和挣扎,但深陷的眼窝和瘦削的脸颊昭示着长期的营养不良。
莱尼则身材高大得有些笨拙,破旧的衣裳紧紧裹在他骨架宽大的身上,显得空荡荡的。
他的脸上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天真和迷茫,只会紧紧跟着乔治,像一头迷失方向的巨熊。
“乔治,我饿……”莱尼低声嘟囔着,声音有气无力。
“我知道,莱尼,我知道。再坚持一下,我们会找到点吃的。”
乔治拍了拍莱尼粗壮的手臂,语气带着疲惫的安抚。
他自己也饥肠辘辘,前胸贴后背。
他们原本是怀揣着“美国梦”的流动农业工人,梦想着攒钱买一小块地,过上自给自足的日子。
但经济崩溃像洪水般冲垮了一切,他们失去了最后一份临时工作,彻底身无分文。
街角聚集着一大群人,排成了一条蜿蜒曲折、几乎看不到头的长队。
队伍里的人们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麻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