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胡佛总统 (第1/2页)
民国十八年,九月二十日,午后。
美国,华盛顿特区,白宫,椭圆形办公室。
秋日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在深色的橡木地板上,空气里弥漫着雪茄、皮革和权力的味道。
赫伯特·胡佛总统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处理文件,而是略显出神地望着窗外南草坪的绿意。
门被轻声敲响,私人秘书引着两人入内。
为首者,正是身着考究三件套西装、气质儒雅却目光锐利的陈友仁。
他身后跟着一位沉默干练的华裔助手,手中除了公文包,还捧着一个用东方绸缎包裹的长条形物件和一个精巧的木盒。
“总统先生。”陈友仁微微鞠躬,英语流利而典雅。
胡佛站起身,脸上迅速堆起职业政治家的热情笑容,绕过办公桌伸出手:“陈!我亲爱的朋友,欢迎来到华盛顿。听说你代表东方的朋友而来,这真令人愉快。”
“请坐。”
他的中文带着久未使用的生涩,但“愉快”二字却说得异常清晰,仿佛刻意为之。
寒暄落座,侍者端上咖啡后悄然退下。
胡佛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身体微微后靠,目光略显悠远,仿佛陷入了回忆:“陈,看到你,让我想起了许多年前在天津的日子。”
“那时的码头总是喧闹非凡,海河的水汽混着煤炭和茶叶的味道……那是个充满机会的地方。”
“我和露西(胡佛夫人)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岁月,我们的两个孩子……呵,他们可是地道的‘天津娃娃’。”
他笑了笑,语气带着一丝真实的感慨:“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给了我事业起步的基石。我至今仍能说上几句天津腔的汉语,‘吃了嘛您内?’”
这番怀旧显得真诚而私人,瞬间拉近了距离。
陈友仁脸上浮现出温和而敬重的笑容,他并没有立刻接话,而是微微侧身,从助手手中先接过了那个长条形绸缎包裹。
“总统先生对中国的情谊,我们从未忘怀。汉钦将军在奉天时常提及,说您是所有美国领导人中,对华夏理解最深、感情最真挚的一位。”
“得知我将有幸拜访您,他特意嘱托我,务必将他私人珍藏的一份心意转交给您。”
他小心翼翼地解开绸缎,露出里面一幅装帧精美的古旧卷轴。
他并未完全展开,只是展示了卷首和部分绢帛。
“这是清末一位天津画师所作的《津门繁会图》,细致描绘了光绪年间海河两岸的市井风情、码头漕运的盛况。”
“将军说,这上面的许多街景,或许正是您记忆中的模样。”
接着,他打开了那个小木盒,里面是几个栩栩如生的泥人张彩塑。
“还有这‘泥人张’的旧作,《渔童》、《莲年有鱼》。”
“将军说,听闻您的两位公子生于津门,想必对这些孩童玩偶会感到亲切,也算是一份来自他们出生地的微小纪念。”
胡佛总统的身体微微前倾,蓝灰色的眼睛凝视着那泛黄的画绢和色彩依旧鲜艳的泥人,脸上的职业性微笑渐渐淡去,被一种真正的触动所取代。
他伸出手,极其轻柔地触摸了一下泥人光滑的表面,仿佛透过它们触碰到了那段遥远的岁月。
“哦……这真是……”
他的声音低沉了下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太珍贵了。请务必替我感谢汉钦将军,他……费心了。”
“这些礼物,让我想起了太多……太多往事。”
他沉默了片刻,眼神中的锐利被怀旧的柔光所取代。
——————————————
陈友仁静静地等待着,让这份情感沉淀。
片刻后,他才以一种更加真诚的语气继续说道:“将军还让我转告,他始终认为,真正的友谊和理解,是建立在共同记忆和相互尊重之上的,而非仅仅是公文往来。”
“他正在东北努力建设的,也是一个更有秩序、更加繁荣,或许能让人依稀想起您当年所见之天津活力的现代家园。”
胡佛深吸一口气,缓缓靠回椅背,目光再次看向陈友仁时,多了几分真正的温和与亲近:“汉钦将军是一位非凡的年轻人,他有远见,更重情义。请告诉他,我收到了这份情义,也祝愿他的事业获得巨大成功。”
气氛已然烘托到位,陈友仁知道时机已至。
他话锋顺势一转,语气变得庄重:“总统先生,正是因为珍视这份基于理解和尊重的友谊,并坚信您所倡导的通过经济合作促进繁荣的理念,我们希望能为加深美中之间的务实合作,贡献一份切实的力量。”
他对助手示意了一下。助手立刻打开公文包,取出两份极其精美的文件夹,恭敬地放在胡佛总统面前。
“这是……”胡佛目光扫过文件封面,没有立刻打开。
“一份旨在促进未来长期理解与合作的微薄心意。”
陈友仁语气诚恳,“您知道,近年来,一些有远见的海外华侨深感于学术研究对于促进跨太平洋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他们联合成立了一个名为‘白山黑水’的基金会。”
他指向第一份文件:“基金会首期决议,捐赠一千五百万美元,予享誉世界的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用于设立永久性的‘远东和平与发展研究基金’,支持其对近代中国,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经济、社会与国际关系的深度学术研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