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郡府推广:“税收仪表盘”的汉朝版 (第1/2页)
平县折银改革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三天就飞到了郡府所在地——清河郡城。太守看完功曹史的奏折,拍着桌子直呼“奇才”,当即下了道文书:召风渡墨即刻来郡府,给全郡各县的主薄、税吏传经送宝,一个月内,全郡推广平县折银之法。
风渡墨接到文书时,正在指导李铁山改进金属活字的拼接结构,看到“全郡推广”四个字,差点把手里的铁活字掉在地上。不是激动,是头大——他太清楚这些郡县官员的德性了,一个个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祖制就是他们的“免死金牌”,想让他们放弃沿用百年的实物税,比让老黄牛学耕地还难。
【作者插话:家人们!这波是典型的“基层试点成功,总部推广翻车预警”!风渡墨在平县能成,是因为他亲自蹲点、手把手教,可到了郡府,面对一群养尊处优的“职场老油条”,光靠嘴说根本没用!这场景像极了现代公司推广新系统,技术再好用,遇上抵触的部门负责人,照样推进不动!】
带着李铁山打造的三层木盒台账和金属活字换算表,风渡墨一路颠簸赶到清河郡城。郡府大堂里,早已坐满了各县的官员,一个个穿着体面的官袍,翘着二郎腿,手里端着茶杯,眼神里满是敷衍——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太守一时兴起搞的“形式主义”,听完就忘,根本没必要当真。
果然,风渡墨刚拿出账本,想讲解折银缴税的核算逻辑,底下就有人开始窃窃私语。邻县的主薄王大人,偷偷跟身边人嘀咕:“这小子也就运气好,在平县瞎折腾出点动静,还真当自己是理财高手了?咱们县山路多,百姓连银子都少见,折银?纯属瞎胡闹!”
风渡墨假装没听见,继续翻着账本:“各位大人请看,平县推行折银后,税收损耗率从三成降到了2%,国库实际增收……”
“风主事,”王大人突然打断他,放下茶杯,皮笑肉不笑地说,“你这账本上的数字倒是好看,可我们这些粗人,哪看得懂这么多密密麻麻的字?你说损耗降了,怎么降的?你说增收了,增在哪了?光靠嘴说,谁信啊?”
这话一出,底下立刻响起一片附和声:“是啊,我们看不懂账本!”“还是实物税简单,收粮入库就行,哪用搞这么复杂!”
风渡墨心里早有准备,他微微一笑,对着门外喊了一声:“李铁山,把东西抬上来!”
只见李铁山带着两个伙计,扛着一个半人高的木板架子走了进来。这架子是风渡墨连夜设计的,木板上被划分成三个大大的方格,分别用红、黑、黄三种漆刷了底色,旁边还挂着几十块刻着数字的小木牌,看起来像个奇怪的“靶子”。
【作者插话:来了来了!风渡墨的“降维打击”又来了!知道你们看不懂账本,直接上“可视化工具”,这波操作简直是古代版的“PPT汇报”,专治各种“我听不懂”的职场老油条!】
“各位大人,看不懂账本没关系,咱们看这个!”风渡墨指着木板架子,声音洪亮,“这叫‘税收仪表盘’,专门用来展示折银改革的成效!”
他拿起一块写着“30%”的红色木牌,插进红色方格:“这个红格,记的是以前实物税的损耗率,咱们全郡平均下来,每年因为运输、克扣、霉变造成的损耗,就占了税收的三成!”
又拿起一块写着“2%”的黑色木牌,插进黑色方格:“这个黑格,记的是平县推行折银后的损耗率,只用了半个月,损耗就从三成降到了2%!这中间差出来的28%,就是实实在在的银子,能给朝廷多养多少兵、修多少路,不用我多说吧?”
最后,他拿起一块写着“95%”的黄色木牌,插进黄色方格:“这个黄格,记的是百姓满意度。平县百姓缴粮时,要扛着粮袋走几十里路,满意度不足五成;现在折银缴税,揣着银子就能办,满意度高达95%!百姓满意了,缴税就积极了,咱们收税也省心,这不是双赢吗?”
说着,风渡墨让书吏把前一天平县的税收数据写在小木牌上,当场更新“仪表盘”:“大家看,这是昨天的损耗率1.9%,缴银率98%,百姓满意度96%,每天的数据都会更新,谁要是想查,随时都能看!”
原本吵吵闹闹的大堂,瞬间安静了下来。官员们都凑了过来,盯着“税收仪表盘”上的数字,眼神从敷衍变成了惊讶。刚才还质疑的王大人,指着黄色方格的“95%”,喃喃自语:“真有这么高的满意度?”
“王大人要是不信,”风渡墨笑着说,“可以派手下去平县问问,看看百姓是愿意扛着粮袋缴税,还是愿意揣着银子缴税。”
太守坐在主位上,看得连连点头,指着仪表盘问:“风主事,这黄漆的满意度,怎么还能涨?”
“回太守大人,”风渡墨躬身答道,“就像您家地里的庄稼,百姓满意了,‘收成’自然好!以前百姓缴税是被逼无奈,现在缴税方便又公平,他们自然愿意配合,甚至还会主动监督贪官污吏,咱们的税收自然越来越多,损耗越来越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