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抗税风波:老太太的“KPI”难题 (第2/2页)
周围的百姓见状,也纷纷议论起来:“原来折银是这么回事,我之前也误会风大人了!”“是啊,这么一算,确实比缴粮划算多了!”那几个被收买的流民,见势头不对,偷偷就想溜走,却被风渡墨安排的人拦了下来。
县尉站在一旁,脸色难看到了极点,他没想到风渡墨竟然用这种方式化解了危机,还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他狠狠瞪了那几个流民一眼,只能悻悻地带着衙役离开了。
风渡墨扶着张阿婆,笑着说:“阿婆,您别客气,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走,我送您回家,顺便帮您把粮食换成银子。”
回到张阿婆家里,风渡墨让人联系了一个靠谱的粮商,以公平的价格把粮食卖掉,换成了银子,还帮张阿婆把税缴了,剩下的银子小心翼翼地放进她的钱袋里。张阿婆拉着风渡墨的手,一个劲地道谢:“风大人,您真是我们老百姓的活菩萨啊!”
这件事很快就在平县传开了,百姓们都知道风渡墨是真心为他们着想,对折银缴税的抵触情绪彻底消失了,不少农户主动来到县衙,咨询折银的具体事宜,折银方案的推行一下子就顺畅了许多。里正为了方便百姓记忆换算比例,走到哪里都带着个小算盘,算一次就念一遍“银蛇绕粮囤,少缴不亏本”,被百姓们笑称“算盘里正”。
风渡墨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十分感慨。他想起自己穿越过来的初衷,就是想让这个时代的百姓能过得好一点,现在看来,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体制的温度,藏在对小人物的耐心里;政策的成功,藏在让每个人都受益的细节里。 这句话,他现在有了更深的体会。
【作者插话:家人们谁懂啊!这波温情反转直接看哭了!风渡墨没有用权力压人,而是蹲下来耐心给老人解释,这才是改革该有的样子啊!比起那些喊口号的改革者,这种接地气的做法才最能打动人心!】
就在风渡墨以为折银方案终于可以顺利推进的时候,县衙门口来了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手里扛着一块沉甸甸的铁板,身后还跟着几个铁匠铺的伙计。
“请问风大人在吗?”汉子声音洪亮,震得人耳朵嗡嗡作响。
风渡墨走出来一看,只见这汉子浓眉大眼,皮肤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正是张阿婆的儿子李铁山。“我就是风渡墨,你是?”
“风大人,我是张阿婆的儿子李铁山!”李铁山放下手里的铁板,激动地说,“我昨天从外地回来,听我娘说了您帮她的事,又听说了您的折银方案,知道您是为百姓办实事的好官!我是个铁匠,没什么能耐,这是我连夜打出来的‘银粮换算表’,上面刻了不同粮食的折算比例,您看能不能派上用场!”
风渡墨低头一看,只见那块铁板上,用錾子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字,左边是粮食的种类和数量,右边是对应的白银数量,字迹工整,一目了然。更让他惊讶的是,铁板上的数字和文字,竟然不是一次性刻死的,而是用一个个小小的铁方块拼接而成,每个铁方块上都刻着一个字或一个数字,可以随意拆卸和拼接。
“这是……”风渡墨眼睛一亮,他瞬间就明白了,这竟然是“金属活字”的雏形!
李铁山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风大人,我这就是瞎琢磨的。我想,粮食的价格每个月都可能变,要是刻死了,以后就用不了了,这样拼接的,以后您想改哪个数字,直接换个铁方块就行,方便得很!”
风渡墨看着这块铁板,又看了看满脸真诚的李铁山,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没想到,自己的改革,竟然还激发了民间的创造力。这块看似普通的铁板,不仅解决了换算表更新的问题,更让他看到了百姓对改革的支持。
“好!太好了!”风渡墨拍着李铁山的肩膀,激动地说,“李兄弟,你这手艺太厉害了!这块换算表,简直是及时雨啊!我这就让人把它挂在县衙门口,让百姓们都能看到!”
李铁山憨厚地笑了:“能帮上风大人就好!以后您要是还有什么需要打铁的活,尽管吩咐,我保证给您做得妥妥帖帖的!”
就在风渡墨和李铁山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没人注意到,不远处的角落里,杨维诚正阴沉着脸看着这一切。他原本以为风渡墨的折银方案迟早会出乱子,没想到不仅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还收获了这样的人才。他咬了咬牙,转身离开了,眼神里充满了不甘和怨毒。
风渡墨看着眼前的铁板,心里充满了信心。有了百姓的支持,有了李铁山这样的人才,他的折银改革,一定能走得更远。
可他并不知道,杨维诚已经暗中联系了郡府的官员,准备给她的折银方案泼冷水。而王粮商和县尉,也并没有放弃,他们正在暗中策划更大的阴谋,想要彻底搞垮折银改革。
那么,李铁山的金属活字铁板会给折银改革带来怎样的帮助?杨维诚在郡府官员面前说了些什么?王粮商和县尉又会策划出怎样的阴谋?咱们下一章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