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官道通车:第一单“汉代外卖” (第2/2页)
户房吏员拿着最新的税收账本,兴冲冲地跑到风渡墨面前:“风先生,好消息!这一个月的商税比上个月涨了三成!尤其是那些做‘外卖’生意的商铺,税收涨得最快!”
风渡墨接过账本,看着上面清晰的数字,满意地点点头。他想起自己当初用Excel思路做的“税收增长预测表”,当时还担心达不到预期,现在看来,实际增长比预测的还要好。
“这都是乡亲们和商贩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风渡墨说,“好的政策就像修通的道路,不仅能方便行走,更能激活藏在民间的活力。 咱们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真正创造价值的,还是这些勤劳的百姓。”
吏员连连点头:“风先生说得对!现在县里的百姓都说,您修的不是官道,是‘致富路’!就连府衙的赵通判都特意派人来表扬您,说您为全县的民生和经济立了大功!”
官道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以前因为路不好走,乡下的孩子很难去县城读书,现在官道通畅,不少村民都开始送孩子去县城的私塾上学;以前生病的村民很难及时赶到县城看病,现在官道修通,郎中可以骑着驴快速出诊,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
这天下午,风渡墨正在书房整理官道通车后的总结报告,李大爷带着几个村民,提着一篮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找上门来。
“风先生,我们是来感谢您的!”李大爷把篮子放在桌上,感慨道,“自从官道修通后,我们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孩子们去县城读书方便了,生病看郎中也及时了,就连地里的庄稼,也能更快地运到县城卖掉,卖的价钱也更高了!”
一个年轻的村民补充道:“风先生,我现在跟着张老板做‘外卖配送’,每天能赚不少钱,比以前种地强多了!这都是托您修这条路的福!”
风渡墨看着众人真诚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大家不用谢我,这条路是咱们一起修的,能给大家带来方便,我就很满足了。”
他留众人坐下喝茶,聊起了村里的近况。李大爷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外出打工了,纷纷留在村里搞种植、搞养殖,或者跟着商贩做配送,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作者插话:这才是基建的真正意义!不仅改善交通,还能留住人才、激活乡村活力,风渡墨这波操作,简直是古代版“乡村振兴”的典范!只能说,有文化、有思路的人,到哪都能发光发热!】
就在风渡墨以为日子会这样顺顺利利地过下去,继续用自己的知识为县里做更多实事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找上门来。
这天上午,县衙门口来了一队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人,为首的是一个面容冷峻的中年男子,眼神锐利如鹰,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衙役们见状,赶紧跑进去汇报。风渡墨心里咯噔一下,看这装扮,难道是锦衣卫?之前吏员说的锦衣卫百户,怎么现在才来?
他赶紧出门迎接,为首的男子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开门见山:“你就是风渡墨?”
“正是在下,不知大人驾到,有失远迎。”风渡墨拱手道。
“我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甲字三〇。”男子语气平淡,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听闻你在县里用新奇法子断案、修路,政绩斐然,陛下身边的人都听说了你的名字。”
风渡墨心里一惊,连陛下身边的人都知道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锦衣卫向来是皇帝的耳目,他们找上门来,不知是福是祸。
“大人过奖了,在下只是做了分内之事。”风渡墨小心翼翼地回答。
甲字三〇点点头:“朝廷正在整理诏狱历年档案,那些档案混乱不堪,错漏百出,急需一个懂整理、善分析的人帮忙。经过举荐,陛下特许,调你即刻随我前往京师,协助整理档案。”
“调我去京师?”风渡墨愣住了,他从来没想过要离开县城,更没想过要去锦衣卫的诏狱做事,那里可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这是朝廷的命令,不容推辞。”甲字三〇的语气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收拾好你的东西,半个时辰后出发。”
风渡墨看着甲字三〇冷峻的面容,又看了看身边惊慌失措的王大眼,心里陷入了挣扎。去京师,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留在县里,虽然安稳,却可能永远没有施展更大抱负的机会。
那么,风渡墨会答应去京师吗?锦衣卫调他去整理诏狱档案,背后到底有什么目的?他的“Excel断案”思路,在京城的权力漩涡中,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咱们下一章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