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官道坑洼:基建难题的现代解法 (第2/2页)
【作者插话:这波操作,简直是古代版“项目管理天花板”!分段施工、责任到人、进度跟踪,放在现代就是标准的工程管理流程,风渡墨这是把Excel的“拆分表格”思路,直接搬到了官道修缮上,不服不行!】
议事会开了整整一个下午,风渡墨的“现代解法”被一一敲定,原本反对的人也都成了支持者。散会后,乡绅们主动承诺会带头捐款,吏员们也表示会尽快落实资金和材料的申请,里正们则回去组织村民准备“以工代赈”。
可刚解决完这些问题,新的麻烦又找上门了。
第二天,户房吏员匆匆跑来汇报:“风先生,府衙那边回话了,专项拨款可以给,但只给咱们一半的钱,说是府衙也资金紧张,让咱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剩下的。还有,邻县的石灰窑不愿意赊账,说必须先付三成定金,否则不供货。”
风渡墨皱起了眉,资金又少了一半,材料还得先付钱,这无疑给原本就紧张的预算雪上加霜。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依旧坑洼的官道,心里清楚,这件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半途而废,不仅会让乡亲们失望,他在县里的威望也会一落千丈,之前“妖术断案”的谣言说不定又会卷土重来。
王大眼安慰道:“风先生,实在不行,咱们就再去跟乡绅们说说,让他们多捐点?”
“不行,乡绅们已经答应捐款,再逼他们,反而会引起反感。”风渡墨摇头,“咱们得另想办法。”
他回到书桌前,重新拿起那张“问题-解决方案”表格,在资金那一栏又加了一条:“盘活闲置资源”。他想起县里有几处闲置的官田,一直没人耕种,不如把这些官田出租给商户或村民,收取租金,用来补充修路的资金。另外,还可以让商户们“冠名”修路,比如让最大的粮商或盐商出资赞助,官府则允许他们在路边立一块石碑,刻上他们的名字,算是表彰他们的善举。
“就这么办!”风渡墨拍板,“你立刻去整理闲置官田的清单,我去拜访几个大商户,跟他们谈‘冠名’的事!”
接下来的几天,风渡墨忙得脚不沾地。他白天去拜访商户,晚上就在书房里完善“资金预算表”“材料采购表”和“工期进度表”,每张表都画得像模像样,虽然是用毛笔写在宣纸上,却有着Excel表格的清晰和严谨。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商户们听说可以“冠名”修路,还能刻碑留名,都很感兴趣,纷纷出资赞助;闲置官田也顺利租了出去,收到了一笔不小的租金;邻县的石灰窑也被说服,同意先付一成定金,剩下的货款延期支付。
资金和材料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开工的日子也定了下来。开工前一天,风渡墨站在县衙门口,看着那张被他画得密密麻麻的“官道修缮总表”,心里感慨万千。
王大眼凑过来,笑着说:“风先生,这下好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就等着开工了!”
风渡墨点了点头,说道:“你记住,基础设施是体制的骨架,骨架扎实了,做事才能事半功倍;就像Excel的表格框架,稳了才能填进更多数据。 这官道,就是咱们县的骨架,只有把它修扎实了,后续的民生改善、经济发展才能跟上。”
【作者插话:划重点!这句话必须记下来!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基建都是发展的根基,就像Excel的表格框架,要是框架歪了、散了,再好看的数据也没用。风渡墨这波不仅是修路,更是在给整个县城“搭骨架”啊!】
开工当天,城西的官道旁挤满了人,乡亲们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比过年还热闹。风渡墨穿着一身便服,和村民们一起铲起第一锹土,看着工匠们开始平整路面,心里充满了期待。
可他没想到,麻烦才刚刚开始。
当天下午,负责采集材料的里正匆匆跑来,脸色难看:“风先生,不好了!咱们采集的碎石和沙土,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石头太脆,一敲就碎,有的沙土杂质太多,根本没法用!要是用这些材料修路,修出来的路肯定不结实,用不了多久就会坏!”
风渡墨心里咯噔一下,材料质量是修路的关键,要是材料出了问题,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他赶紧跟着里正去查看材料,果然,堆在路边的碎石和沙土里,混杂着不少不合格的材料。
“这是怎么回事?”风渡墨问道。
“是有些村民图省事,把路边的风化石头和河里的淤泥都掺了进来,说是这样能多拿点补贴。”里正无奈道,“咱们也没地方测试这些材料到底合不合格,只能肉眼看,根本分不清好坏。”
风渡墨皱起了眉头,肉眼判断材料质量,不仅不准确,还容易让人钻空子。这可怎么办?
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材料,又看看远处正在施工的工匠,风渡墨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必须尽快想出一个办法,既能准确判断材料质量,又能防止村民掺假。
那么,风渡墨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材料质量的难题?他所谓的“三合土”改良方案,能不能顺利实施?这场看似顺利的官道修缮工程,还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咱们下一章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