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汀泗桥血 (第1/2页)
民国十五年(1926年)八月,北伐军的兵锋如燎原之火,席卷湘南,直逼两湖门户。吴佩孚惊怒交加,急调其精锐部队,沿汨罗江一线布防,企图凭借这道天然水障,阻挡革命军北进的铁蹄。而其中最为关键的节点,便是扼守粤汉铁路咽喉、素有“鄂南第一桥”之称的汀泗桥。
此地地势险要,桥梁飞架于宽阔湍急的汨罗江上,两岸丘陵起伏,易守难攻。吴佩孚部在此集结重兵,依托铁路桥墩、附近高地及坚固民房,构筑了密集的防御工事,碉堡林立,铁丝网遍布,火力配系严密,扬言要让汀泗桥成为“北伐军的坟场”。
谢文渊所在的第一军第一师作为攻坚主力,奉命强攻汀泗桥。经过湘南数战的锤炼,他的一营虽补充了新兵,但士气高昂,求战心切。然而,当部队推进至汀泗桥前线,亲眼目睹敌军森严的防御体系时,一股凝重的气氛还是在军中弥漫开来。这不再是湘南山地的小规模伏击战,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对强敌依托坚固阵地的正面攻坚战。
战前军事会议上,师、团首长面色严峻。“汀泗桥,必须拿下!” 师长一拳砸在桌面的地图上,指着那座被红圈死死围住的桥梁,“此关一破,武昌门户洞开!吴佩孚的长江防线,就要被我们撕开一个大口子!但是,敌人在这里部署了重兵,装备精良,工事坚固。这将会是一场硬仗、恶仗!各部队,要做好付出重大牺牲的准备!”
任务层层分解。谢文渊的一营,被赋予了攻击汀泗桥东侧桥头堡及附近塔脑山高地的任务。这里是掩护桥梁、控制铁路线的重要支撑点,敌军防守尤为顽强。
接受任务后,谢文渊立即带领各连连长、侦察兵,冒着敌军冷炮的威胁,尽可能抵近前沿进行实地勘察。他举着望远镜,久久凝视着那片死亡地带:通往桥头堡的开阔地毫无遮蔽,敌人的机枪火力点如同毒蛇的巢穴,隐约可见黑洞洞的枪口;塔脑山上,敌军旗帜飘扬,工事密布,俯瞰着整个战场。
“营长,这……这怎么打?正面冲,就是活靶子啊!” 一位新任的连长倒吸一口凉气,声音有些发颤。
谢文渊放下望远镜,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何尝不知此战的凶险?但他更知道,此战关乎北伐大局,没有退路。
“硬冲肯定不行。” 他沉声道,手指在地图上划过,“看到没有,桥头堡和塔脑山之间的结合部,地势稍低,有几处废弃的民房和洼地。虽然也在敌人火力覆盖下,但或许是唯一可以利用的接敌路线。”
他迅速做出部署:“火力连,集中所有迫击炮和重机枪,给我死死压制塔脑山和桥头堡正面的敌火力点!特别是那几挺重机枪,敲掉它们!”
“一连、二连,为主攻梯队。一连负责突击桥头堡,二连负责伴攻塔脑山,吸引敌人兵力!记住,利用炮火掩护,分段跃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形地物,不要蛮干!”
“三连,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扩大战果!”
他目光扫过手下几位连长,“此战,关键在于协同和勇猛!炮火准备一停,立刻给我冲上去,黏住敌人打!绝不能给敌人喘息的机会!都明白了吗?!”
“明白!” 众人齐声应道,眼神中虽有恐惧,但更多的是一种被激发出的决死斗志。
八月二十七日,拂晓。总攻开始!
革命军方面数量有限的火炮发出了怒吼,炮弹带着尖啸划破黎明前的黑暗,砸向汀泗桥敌军阵地,炸起团团火光和烟柱。几乎同时,敌军的炮火也开始还击,炮弹在进攻出发阵地附近爆炸,地动山摇。
炮火准备持续了不到二十分钟,便因弹药不足而逐渐稀疏。这远远不足以摧毁敌军坚固的工事。
“司号员!吹冲锋号!” 前线指挥员嘶哑着喉咙下令。
“滴滴答——滴滴答——” 凄厉而激昂的冲锋号声,在硝烟弥漫的阵地上空响起!
“兄弟们!冲啊!” 谢文渊猛地跃出指挥所,高举驳壳枪,第一个冲向那片死亡开阔地!
“冲啊!!!” 一连、二连的数百名官兵,如同决堤的洪水,呐喊着,跟随着他们的营长,发起了悲壮的冲锋!
刹那间,敌军阵地所有火力全开!重机枪、轻机枪、步枪子弹如同狂风暴雨般泼洒过来,形成一片密不透风的死亡之网。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如同割麦子般成片倒下,鲜血瞬间染红了焦黑的土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