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矢志出征 (第2/2页)
  
  周恩来的话,如同一股暖流,注入谢文渊的心田,将他胸中那团燃烧的火焰拨得更旺,也更添了一份理性的光辉。他紧紧抿着嘴唇,眼眶有些发热,将这番叮嘱一字一句地刻入脑海。
  
  训话结束,进入了典礼最核心、也最激动人心的环节——颁发毕业证书与分配命令。学员们按序列,依次快步走上**台。当念到“谢文渊”的名字时,他深吸一口气,迈着标准的正步,走到蒋校长面前,立正,敬礼。
  
  蒋校长将那份印着青天白日徽记、象征着数月汗血与蜕变的毕业证书递到他手中,同时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那眼神复杂,有期许,有审视,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上位者的深沉算计。谢文渊无暇细思,双手接过证书,触手是纸张的微凉,心中却是滚烫的岩浆在奔涌。
  
  紧接着,一名参谋军官朗声宣布了他的分配去向:“毕业生谢文渊,听令!即日起,编入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第一营第二连,任见习排长!限期前往报到!”
  
  教导第一团!这是以黄埔师生为骨干组建的、最核心的革命武装,是即将到来的东征、乃至未来北伐的绝对主力!一股混杂着荣耀、责任与决战临近的兴奋感,瞬间攫住了他。
  
  典礼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合唱中结束。“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歌声雄壮,直冲云霄,仿佛要驱散这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解散后,操场上顿时忙碌起来。毕业生们迅速返回营房,进行最后的出发准备。打背包,领取配发的少量弹药和基数的干粮,检查武器装备。气氛忙碌而有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临战前的特殊气息。
  
  王启明被分配到了教导第二团,他找到正在仔细捆绑背包的谢文渊,用力捶了一下他的肩膀,咧嘴笑道:“文渊!教导一团,好家伙!咱们战场上见真章!看谁先立功!”
  
  谢文渊回以同样有力的拥抱,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保重!活着再见!”
  
  他没有太多时间感伤。迅速整理好个人物品,那半块徽墨和紫石砚,被他用油布仔细包裹,贴身藏在内衣口袋,紧挨着那份毕业证书。这是他全部的“私产”,也是他力量的源泉。
  
  上午八时整,集合的哨声再次响起。毕业学员们以连为单位,列队走向长洲岛码头。那里,几艘征调来的火轮已经升火待发,烟囱冒着浓黑的烟柱。
  
  登船之前,谢文渊站在码头上,最后回望了一眼这座改变了他命运的岛屿。晨曦终于刺破了云层,金色的阳光洒在青灰色的营房屋顶,洒在熟悉的训练场上,洒在猎猎飘扬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上。长洲岛在朝阳中,显得宁静而庄严。这里,埋葬了他的懦弱与迷茫,锻造了他的筋骨与灵魂。
  
  他转过身,扶了扶肩上沉重的步枪,正了正军帽,帽徽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然后,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踏上了摇晃的跳板,汇入那一队队灰色的洪流之中。
  
  火轮拉响汽笛,缓缓离岸,向着广州方向驶去,也向着即将到来的、血与火的战场驶去。江风浩荡,吹动着青年军官们的衣袂。谢文渊站在船舷,望着前方波澜壮阔的江面,目光坚定如铁。
  
  他知道,在长洲岛淬炼的利剑,此刻已然出鞘。矢志出征,唯有向前,再无回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