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二征方案 (第2/2页)
范希朝说:“陛下高瞻远瞩,想的比我等远,可以让吴元济首先击败黑衣大食的海军,然后再进埃及一带。臣听说乌拉尔河西岸一带,都是一些落后国家、部落联盟,尚不能构成大的威胁。”
李纯道:“乌拉尔河以西是欧洲东部,总体较为落后,但是几个大的游牧部落也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特别是有个可萨汗国实力较强,为了稳妥起见,可以让镇胡军调一万人过去防守乌拉尔河,保障第六路军可以专心征讨。”
范希朝说:“陛下说的是,第二波征服行动规模更大,出动兵力更多,遇到的很多国家都是强国,必须要确保万无一失,臣根据陛下的意见将方案修订完善一下。”
李纯道:“第六路军从东面单独进攻黑衣大食,可能压力会大一些,其他部队也可能遇到进攻受阻的情况,你可以根据战事进展适当调配兵力。”
范希朝说:“这样确实更稳妥一些,臣到时会收集各军进展情况,及时进行调度,确保实现总的目标。”
李纯道:“完成第二波征服以后,会再新成立几个路,原则上每个路都会分配一个襄人族群,所以这些配属的襄人部队到时也要分区驻守,不要让各族的襄人团混杂在一起。”
范希朝说:“不知陛下将第二波征服的区域怎么区分,我可以把地域区分的情况跟作战方案一并下发给各个作战部队,让他们好有个参照。”
李纯道:“区域划分的方案朕还没有完全想好,近几日就会定下来,到时会派人送给你,届时两个方案都发给各军,让他们提前熟悉任务和情况,待襄人团训练完毕后,就汇合到一起,再磨合训练一段时间,争取第二波征服行动顺利一些,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待范希朝走后,李纯开始考虑第二波征服区域的划分方案。第二波主要征服天竺和西亚、埃及一带,天竺人口比较多,可以划分为三个路,可以按照天竺最大的三个国家分别划分。东天竺一带以帕拉王国为主体,那里又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传教地,可以称为帕迦路。西天竺一带以瞿折罗为主体,那里又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可以称为瞿印路。南天竺以朱罗为主体,那里又是达摩祖师的诞生地,可以称为朱达路。
当然由于帕拉王国比较大,属国众多,肯定要分出一些给其他两个路,这样才能相对均衡一些。这次参与征服天竺总共有三个族,帕迦路由扶桑人主导,瞿印路由新罗人主导,朱达路由牂牁人主导,每个路先分为12个郡,以后可以再调整。
目前的瀚海路比较小,到时候可以把黑衣大食的东半部,包括波斯、伊拉克、阿拉伯半岛划进去,再把首府迁到波斯湾沿岸的巴士拉,那里周边石油储备丰富,以后会大有前景。瀚海路原有7个郡,新加入的地方可以再组成7个郡,共14个郡,由契胡族群主导。
大食的西半部的埃及和叙利亚再加上拜占庭王国的亚洲部分,可以先组成一个路,待第三次征服以后,再进一步扩大,该地主要包括拜占庭和大食两国的地方,拜食路名称不雅,大食为穆罕穆德所创,可以称为穆庭路。穆庭路先组建8个郡,由羌戎族群主导,在第三波征服行动以后,再适当扩大疆域。
为了比较详细的表达自己的思路,李纯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一个简单的方案,并附上地图,这样方便将领们根据地图分派那些襄人团。李纯派人将方案分别送到中书省和范希朝那里,这样以后军事行动和设置行政区,可以相互配合。
李纯又想起一件事,在第二波征服行动中,扶桑人也会参加,当初因战败被俘而运送到江淮一带的十二万扶桑人,八年的奴期将至。这八年来,这些扶桑战俘总体还算恭顺,没有任何反抗行为,是该解除他们的奴期了。
尽管他们来不及参加这次的襄人部队,但是他们在江淮地区生活八年,汉化水平好,可以直接迁到夷人地区参加建设。
随着国家的发展,衍生了很多新的事物,比如出现了报纸,印刷业也改良了,钱庄也开始发展成银行,工矿业发展迅速,还新出现了玻璃制造业,单靠一个工商部已经难以胜任这些工作,外贸工作让外事部负责也不合适。
李纯认为,可以将工商部改为工矿部,主要负责工业和采矿业,另外再成立一个商贸部,主管商业、金融、外贸,这样可以将经济抓的更好些。
目前民政部的事务越来越多,既要管户口、婚丧嫁娶、民族、宗教事务,现在又多了****和出入境事务。尽管朝廷想了一些平衡办法,但是终究是夷人吃亏一些,随着征服行动的展开,管理的夷人越来越多,维稳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可以将民政部的职责改为户口、婚丧嫁娶、出入境管理、扶弱济贫。另外组建安维部,除民族、宗教事务之外,也负责抢险救灾、维护稳定的事务。
当初将刑部直接改为司法部,把司法、公诉、治安、刑事等事务都混在一起,导致事务太多,必须进行拆分。以后,司法部可以仅负责司法和公诉两个方面,另外成立治安部,专管治安和刑事工作,毕竟社会治安和刑事是一块很大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