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襄人外迁 (第2/2页)
李纯想好这些后,就将两个宰相和几个重要官员召来,商讨如何落实这些想法,几个大臣听了以后各自发表看法。
崔群率先发言:“陛下的意见很好,华、襄、夷三族是应该厘清边界,早日定好规则,省的以后扯皮,臣完全同意陛下的想法。”
裴度说:“目前有很多汉人跑去襄人那里买地,有的汉人出手阔绰,一买都是几百亩。有的甚至连续买了上千亩,成了大地主,有的汉人比较穷买不起,形成了两极分化。”
李纯道:“这个问题我也有考虑过,前几年朝廷搞边疆开发时,大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过去基本都无偿或低价得到土地。目前只有少量的无地农民,其中有的是不愿去太远的边疆,有的是因为赌博、懒惰卖掉了手中的土地,所谓救急不救穷,朝廷做不到包揽一切。”
左仆射李巽说:“陛下说的对,其实目前肃慎道北部,黔滇道的山区还是有一些荒地,有些人嫌那里偏远,不愿过去。大部分百姓是好的,但也有些人沾染恶习,就算分给他地早晚还是败光,朝廷不能做这个冤大头。”
裴度说:“目前来看,关于土地多寡产生的社会矛盾不大,但是以后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有的成为大地主,有的没有土地,最终还是会产生矛盾。”
李纯道:“这个问题朕也有考虑过,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消化,一是继续大力发展工商业,近年来工商业吸纳了不少就业人口,有的农民甚至卖掉土地进城务工,后面工商业发展起来可以吸纳更多的无地农民;二是目前朝廷让襄人地区的官府托底收购了一些土地,可以作为储备之用,以后不仅可以分给无地农民,也可以把那些生活在深山、荒坡地区百姓迁出来安置,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
农水部尚书汪广会说:“陛下的这个意见好,以前有些居民为了逃避战乱,躲进深山老林居住,交通不便,有的地方土地贫瘠,产出率很低,这些人表面上有地,实际上生活比较困苦,确实需要迁出来。”
民政部尚书崔右甫说:“陛下,臣有个疑惑,朝廷如果控制华人到夷人地区,那边的好处不就都被襄人给占据了,以后华人再想去就没有多少油水了。”
李纯笑道:“夷人地区能有多少油水,每个阶段要有一个重点,目前华人的重点就是填补襄人留下的空间。夷人地区的油水不多,如果华人也去抢,襄人就没多少了,他们就不愿迁过去了,对于华人来说是得不偿失。先把夷人地区的利益让给襄人,朝廷要重点发展国内,国内的经济好起来,华人不也是能得利吗,干嘛非要去和襄人抢那点利益?”
工商部尚书程异说:“按照陛下的意见,华人主要还是靠发展来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靠在夷人地区争取特权。”
李纯道:“特权肯定是要有一些,但是发展才是主流,靠剥削他族没有大出息,我们要建立更好的制度,做大做强国内的产业,通过贸易、关税等手段获利,让华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崔群说:“当初出台襄三条时,华襄其他权益是一样的,特别是赋税均等,后面要出台的夷三条也还合理,但襄夷在赋税上差别很大,会不会引发矛盾?”
李纯道:“矛盾肯定是有的,我们让襄人过去替朝廷治理基层夷人,不给点实质性的好处,他们是不会去的,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手段来减少矛盾。一是要限制襄人的活动区域,原则上只能在城市及附近居住,避免刺激在农村的大多数夷人。二是在城市范围内让夷人也享受到一些发展的便利,让他们有失有得。三是想办法把夷人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起来,让他们也能享受一些发展带来的红利。当然,这都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只能是久久为功。”
财税部尚书颜庆明说:“刚才陛下说限制汉人到夷人地区,那些已经到了夷人地区的汉人,可以在那里买房买地,甚至落户吗?”
李纯道:“朝廷为了统治夷人地区,肯定是要派去一些汉人,但是要严格限制,一是禁止汉人在夷人地区买农业用地,不得与襄夷两族争农业的饭碗;在各路的首府、郡城划出一片专有区域,华人可以在那里买地建房,作为居住、经商、办厂的需要,在专有区域之外不得买地建房;三是凡是去夷人的地区的华人一律要****,只是在那里临时居住,户口都留在国内,一律不得迁移。”
裴度说:“有了襄三条,夷三条,这相当于又有了华三条。朝廷不仅约束襄人、夷人,也约束华人,这样其他族群应该就没有意见了。”
李纯道:“国内才是华人的根,目前要集中精力把国内建设起来,夷人地区整体还较落后,襄人过去分点利益,夷人已经有意见,如果再去很多华人,夷人的被压迫感就会很强。朝廷征服了夷人地区,自然是要获利的,但这是一个慢功夫,急不得。以后可以通过不同的产业、关税政策,以隐蔽的方式,从夷人地区获利,到了最后肯定是华人赚大头。”
程异说:“以前陛下提过,说在夷人地区不得发展华人独创的先进产业,要对所有的产业都进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