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计赚来兴 (第2/2页)
既然雨季快来了,高霞寓也就不想耽搁,交代襄人第三团将直通君臣转移到仰光,而后将直通国王软禁起来,建立起临时政府,并派人到蒲甘,令第二团转移到马圭,收拢骠国的降臣,在马圭建立临时政府。
安排好这边的事情以后,高霞寓就拔营率领镇蛮军和5个襄人团,从直通城往东南行军。前面的道路还算平缓,走到第三天,遇到了道纳山,山路崎岖难行,炮车和辎重车辆前行缓慢。
高霞寓不愿在路上耽搁时间,就按照老办法,自己带领主力人马先行,由岳林辉在后方带领炮车和辎重队伍。
高霞寓率军越过道纳山以后,到达哈利奔猜的边城妙瓦底,哈利奔猜在这里只有三千守军,根本不够唐军揍的,刚接战没多久,哈军品尝到唐军火器的厉害后,就迅速向东溃逃。
高霞寓沿着道路继续往东行军,又走了三天以后,到达哈利奔猜南部重镇来兴城。
来兴城位于宾河东岸,水陆交通便利,向北可以到达哈利奔猜的国都清迈,南可以到达堕罗钵底,往东可以到达文单国,哈利奔猜为了守住这个战略要地,派了1.5万人在这里驻守。高霞寓率军抵达宾河后,发现河上的桥梁已经被哈军拆断,要想攻取河东的来兴城还是一个麻烦事。
高霞寓发现宾河有一定的深度,无法直接涉水过去,即使找到几条船载一些兵力划过去,也会被对方的优势兵力团灭掉,思考一番后,高霞寓决定来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当晚,高霞寓命令副将雷立勋带领三千精锐,趁夜悄悄往宾河上游一带行军,往北走大概十公里左右找个相对隐蔽的地方,先隐藏起来,待这边有动静以后再开始行动。
第二天,高霞寓带着唐军在宾河西岸,对着河东岸的哈军射击,由于宾河宽度超过一百丈,唐军的子弹并不能射到对面的哈军,只是引起哈军的注意。
唐军射了一阵后,就让襄人部队搬来大量的木料,看样子是准备重修断掉的木桥。
对面的哈军看到唐军企图重修木桥,当即射箭阻止,由于河流较宽,对面的弓箭也射不到这边的唐军,襄人部队从容的修建靠近西半段的桥梁。
唐军修好一段桥梁,就派兵拿着盾牌到桥上守着,盾牌后面还有一些持枪的士兵,准备对哈军进行射击。桥修了两天以后,逐渐靠近河流的中央,修桥的难度变大,也逐步进入了双方的射程。
哈军开始朝修桥的襄兵进行射击,桥上的唐军也进行反击,修桥的襄兵被迫撤回。桥上的唐军虽然火器射程远、威力大,但是毕竟人少,抵不过对面哈军人多,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形成了僵局。
在宾河上游的雷立勋听到第一阵枪响后,知道高霞寓已经开始和对面的哈军交火了,给自己这边的行动打掩护。宾河沿岸有一些渔村,自然就会有一些渔船,雷立勋带人一路搜集过去,先后搞到了二三十条渔船。
雷立勋趁着两军对战时,挑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先用船运了两百人过去,然后这两百人立即占领阵地进行掩护,之后再运送两百人过去,如此反复,最后将大部分人员送到宾河东岸。
雷立勋得手后,带领主力部队沿着宾河东岸,向南进发,留下一些人划着船也向南行驶。也就两个时辰,雷立勋带着部队来到来兴城的北门附近。
哈军看到城北突然出现的唐军,知道中计了,但是为时已晚。哈军看雷立勋人少,就想趁着其立足未稳,利用优势兵力先将雷立勋部消灭。
哈军打开北门,冲出来八九千人,拿着大刀、长矛、弓箭向城北的唐军冲来。雷立勋冷笑一声,将部队分成三波,轮流装弹射击,这些哈军还没有接近唐军,就被唐军打的非死即伤。
哈军冲了几波,都是以失败告终,根本无法冲破唐军的火力线,在丢下两三千的尸体后,狼狈撤军。雷立勋带领唐军一路尾随,一直打到北门,看到哈军全部躲进城里,才停止攻击。
高霞寓看到唐军已经占据主动,就把搜集到的船只集中起来,在雷立勋部队的掩护下,在来兴城靠北的一段河上持续用船运送唐军到河对岸。
最后高霞寓留下五个襄人团在宾河西岸,其余唐军全部渡河到来兴城北一带。
高霞寓将部队撒开,将来兴城团团围住,决定在城北展开主攻。唐军依然采取过去的的战术,先推进到离城墙60丈处,而后将部队分成三波,在盾牌的掩护下交替前进。
第一波唐军前进时,哈军急忙对着前进的唐军射箭,唐军立即用火枪对着城上的哈军射击,唐军人多枪多火力猛,哈军根本不是对手。
唐军在交替掩护下,逐步朝北门靠近,哈军一有反击就被唐军击毙,最后全部躲在城墙后侧不敢露头。
哈军认为,就算唐军攻到城下,他们没带云梯,估计也是无法突破城墙。当唐军抵达北门后,在其余唐军的掩护下,一部分唐军在北门堆放了大量的炸药包,点燃后迅速撤离。
只听一声巨响,北门及其附近的城墙轰然倒塌,上面的哈军被炸的死伤惨重。
哈军哪见过这种阵势,一下子都吓傻了,前面已经见识到唐军火枪的厉害,没想到还有更猛的玩意。当唐军越过垮塌的城墙攻进城内时,城内的哈军已经丧失了抵抗的意志,纷纷投降。
高霞寓心想,就这一万多人还敢阻挡唐军,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如果不是宾河阻挡,早就把来兴城打下来了,哪用搞得这么麻烦。
高霞寓占领来兴城后,决定兵分两路,自己带领一半镇蛮军加上第五、第六襄人团向北进攻清迈城。雷立勋带领一半镇蛮军加上第七、第八襄人团,沿着宾河向南进攻堕罗钵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