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夷人改襄 (第2/2页)
下半年,李纯将注意力集中在华夷两族的民族关系上,自从搞起了华夷分治以后,虽然权利增加的不是很多,但很多汉人还是感觉地位上升了,有了更强的自豪感。
百姓对华族的称呼能理解,但是很多人自称汉人惯了,也就出现了华人、汉人两种称呼共用的局面。
李纯觉得,华人就是比以前的汉人拓展了人群,属于更广的概念,主要是体现在户籍上,属于法律身份,至于民间怎么称呼都行。
李纯让人从民政部调来一些民族统计的材料来看,发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夷人各族由于传承不同,起的名字差别很大。
如新罗、骆越基本是参照汉人的模式起名,不看户籍,根本难以和汉人区分。像渤海、契丹又是一种起名的方式,乌蛮、牂牁有的甚至连姓氏都没有,名字是乱七八糟。
在夷人的民族统计方面,也是比较混乱,自古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比较模糊,有的就是简单的用夷人、蛮人、狄人来称呼。这次报上来的民族,有些民族还好些,有的就是什么乌蛮、白蛮、黄峒蛮、谢蛮、土蛮,还有的就是用部落或者地名写作民族。
这些民族中大的如扶桑、新罗有上百万人,小的只有几万人,而且不少民族相差并不大,就是因为属于同的部落或地域,就分成不同的民族,非常不合理。
这些境内的夷人已经成为大唐的属民,继续称呼他们为这个夷、那个蛮的,听着也不雅。
外事部在报告中也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地人抓获境外的人员,无法快速确认身份,有的人就抵赖说自己是境内的夷人,每次都要到县乡确认户籍,非常麻烦,最好是每人配一个明显的身份证明。
李纯还考虑一个问题,既然境内的夷人以后是要配合华人参加远征的,属于唐朝的自己人,继续称呼他们夷人似乎也不太合适。
李纯思索了一番,认为境内的夷人以后是襄助华人发展的,是华人的帮手,可以称呼为襄人,以示跟境外夷人的区别。
针对这几个情况,李纯决定参照前世的模式,为每个家庭颁发户口本,为每个人发放身份证。境内夷人改为襄人,政策相应的改华夷分治为华襄分治,同时将襄人的民族和姓名进一步规范。
在襄人的姓名方面,李纯想到一个思路,那就是华人统一用单姓,襄人统一用复姓,华人的名字统一为两到三个字,襄人的名字统一为四个字。
这样,一听名字就能分出华襄区别,也省的一些襄人使用和汉人相同的姓氏,甚至是和汉人同名。
汉人姓氏中原有诸葛、司马、司空等复姓,这次要统一改一下,诸葛可以改姓诸或葛,司马改为司,司空改为空。
汉人的姓氏中还有一些不太好听的姓氏如苟、刁等,也可以一并改一下,苟改为敬,刁改为刀。
还有一些汉人的姓氏非常孤僻,既难写也难记,只有极少数人用,也容易造成错乱。
李纯计划制定一本千家姓,所有汉人只能在千家姓中挑选使用单字姓氏,不得随意乱用其他姓氏。
那些觉得自己姓氏不好的,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去改,那些复姓百姓也可以不用朝廷推荐的姓氏,可以改成其他姓氏,但是一旦改动以后,从此不得再随意变动,延续族群的传统。
襄人中,扶桑人的姓氏如加藤、藤原、德川,本就是复姓,其他也有一些民族是复姓,都可以直接沿用。
但是新罗人中有很多人姓金、朴、李,骆越人很多人姓胡、黎、武,这些和汉人姓氏都一样,必须要改。
有些襄人民族,姓氏冗长混乱,还有人没有姓氏,都必须改过来,选择双字复姓。
襄人的姓氏金可以改成贵黄,朴可以改成木甫,黎可以改成光明,当然都是一种推荐,供他们自己选择。
襄人也要搞一本千家姓,所有人最终只能在框定的千家姓中选择姓氏,名字不是复姓且四个字的,都要重新起名。
对于境内的襄人民族,李纯认为应当留大并小,并进一步规范名称,按照地域、语言、风俗等合并成几个大的族群,方便朝廷的管理。
如扶桑、新罗两个大民族予以保留,靺鞨、骆越、契丹、牂牁、乌蛮、党项等民族进行相应的合并,什么土蛮、谢蛮、都匀蛮、黄峒蛮之类的不雅名称全部取消掉。
在扶桑道,除了最多的扶桑族外,还有陆奥、虾夷等几个小民族,他们语言风俗相近,完全可以合并统一称为扶桑族。
新罗族人数较多,但有的地方称为高丽族,有的地方称为韩族,辽桓道南部还有高句丽族,他们语言风俗相似,可以统称为新罗族。
靺鞨与室韦临近,周边还有的部落自称粟末、秽貊、鲜卑,这些民族风俗语言相似,都生活在肃慎和辽桓北部,古为扶余之地,统称为扶余族。
晋并道北部和辽桓道西部生活着回鹘、契丹、奚族、沙陀以及其他杂胡,风俗相似,历史上都属于游牧的胡人,契丹、胡人各取一字,可统一称为契胡族。
秦陇道境内和川蜀道西部边境一带,生活着吐蕃、回鹘、党项、氐等民族,他们风俗相近,古称西戎,后又称为羌人,可统称羌戎族。
黔滇道境内主要有牂牁蛮、都匀蛮、乌蛮、谢蛮等民族,汉朝曾在此处设牂牁郡,就去掉蛮称,统称为牂牁族。
安桂道生活着骆越、西瓯、黄峒蛮等民族,风俗语言相对接近,两个最大民族各取一字,统称为骆瓯族。
长江以南的吴越道、广珠道、闽海道、湘楚道等地散居着多个少数民族,被分别称为僚人、俚人、闽越、山越、土蛮等,每个民族人数少,分布广泛,很多和汉族杂居,这些地区古为百越之地,可统称为僚越族。
经过合并和规范,唐朝境内的几十个襄人民族合并为8个大的民族,既方便了区分和管理,以后也方便从这八个襄人民族中抽人组成襄人部队,增强他们的内部凝聚力。
至于处于羁縻政策管理的回鹘、吐蕃、西域、南诏,目前还顾不上,先把内部梳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