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化解难题 (第2/2页)
  
  两位宰相李吉甫、裴垍和吏部尚书韩愈商议了一下,还是尽量采取一些柔和的措施,尽量让大家都满意。
  
  所以还是根据各个官员原来的级别,先拟制名单征求意见,首先解决侍郎、少卿的位置,再去确定郎中、员外郎,最后是其他属官。
  
  平职调动的,只要本人愿干能干就可以,如果是升职,就要根据资历和能力竞争上岗,对于不愿到新职的大臣,中书省和吏部尽量采取劝说和照顾的方式予以协调。
  
  最后确实解决不了的,中书省就只能报给李纯做决定。
  
  这样一来,除了那六个卿监,其他中低层的都不敢有意见了,几个少卿、少监选择合适的岗位平调,有资历的郎中积极竞争余下的少卿位置,空缺的又有员外郎竞争,还有地方的官员参与竞争,想着入朝为官。
  
  整个朝中的三省六部都动起来了,有进取想法的人,都想借机争取到自己心仪的岗位。
  
  中书省和吏部前后折腾了半个多月,总算是把朝中各部的岗位调剂到位。原来的六部加新增的三部,共九个部,全部按照要求设置五人政务会,各增加两个少卿的位置,并对根据工作能力和个人意愿调剂岗位。
  
  剩余的五寺两监一台,即司农寺、太常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国子监、都水监、御史台仍保持原来的人员和架构不变,防止人员一次性变动太大。
  
  李纯觉得,司农寺管农业,大理寺管审案,都水监管水利,都是干实事的单位,卫尉寺前面已经提扩充了,目前没必要改。
  
  太常寺、太仆寺、国子监、御史台,目前也各有职能,目前没有改的迫切性,计划等后续时机成熟了再改不迟。
  
  机构改革还是要循序渐进,一下子增加太多职责,也没有那么多人才,新的部门熟悉岗位、培养人才也需要时间。
  
  六个要动的卿监,鸿胪寺正卿赖正文最终还是不愿在元稹手下干侍郎,跑去礼部任左侍郎,原礼部左侍郎葛元礼愿意去外事部任左侍郎,太府寺正卿崔右甫到户部任右侍郎,接程异的缺,光禄寺正卿张西原没找到其他合适他的岗位,就去了门下省任门下侍郎。
  
  其他三人均服从安排,匠作监正监肖时新任科工部左侍郎,军器监正监林文礼任科工部右侍郎,少府监正监江志平任工商部左侍郎。
  
  元稹很高兴,他正看不上那两个老家伙,葛元礼跟自己关系还可以,又把原来的鸿胪寺少卿卢弘进推荐提拔起来任外事部右侍郎,卢弘进对他感恩戴德。
  
  程异也乘机提拔心腹,推荐原户部郎中蔡江平担任工商部右侍郎。李绛看形势不对,也就不敢再作梗,老实去任科工部尚书,趁机推荐提拔了水军将领颜玮做战船司郎中。
  
  新组建的外事部,原来主要由鸿胪寺、光禄寺的人员组成。鸿胪寺的人原来还算是搞外交的,用起来还行,光禄寺基本都是搞膳食的,什么情报、测绘、外贸简直是一窍不通,把元稹搞得是头大。
  
  元稹思前想后,决定还是来个大调整。情报工作自然是基层人员更好用,从军队和州县抓了一帮人,搭起了架子,测绘就是更专业的事,元稹跑去李吉甫那里要人才,又从户部、工部那边搜刮了一下,抓了几个骨干过来。
  
  至于外贸,就是监督、管理、统计一下,在鸿胪寺、光禄寺原有的班底选了一帮人,先干起来再说。好歹除了一些专业性的人才,还需要一些人事、礼仪、后勤之类的人员,这些事情通用性强,可以从其他岗位转过来。
  
  至于剩下的光禄寺中只会做菜的,元稹干脆都打发去了内侍监,让李承闽去安置到尚膳处。
  
  不管怎么调剂,毕竟这些人员原来的基础比较差,元稹赶紧让外事部的人员熟悉岗位、抓紧学习,尽量早日开展工作。
  
  元稹知道,李纯第一个要用兵的是吐蕃,所以赶紧把培养的第一批骨干派到吐蕃一带,收集情报,争取早日作出一些成绩。
  
  程异自从做了工商部尚书以后,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在户部的时候,总想着多收税,对李纯发展工商业的想法还理解不深。现在成了工商部的主事人,心里就是想着赶快振兴工商业,出点成绩。
  
  税收跟程异无关了,所以他主动查找、撤销仍然存在的税卡,积极要求各地修整道路,方便商旅,促进商品流通。
  
  对于长安城内人流较多、相对热闹的场所,程异也与京兆尹协调放开商业管控,允许开店、摆摊,扩大工商业营业范围。
  
  科工部尚书李绛和两个侍郎,这次机构改革中都属于平职调动,没捞到什么便宜,干劲一般。
  
  但是下面的四个司的郎中:郭云、颜玮、艾笛声、潘兴法,都是新官上任,干劲十足。
  
  科工部主要由军器监、将作监人员组成,对于制造器物本来就比较熟悉,四个司八个员外郎都是两个监的官员担任,各个工匠手艺娴熟,用起来得心应手。
  
  郭云利用新搞来的钨金冶炼技术,积极投入到研制枪炮的工作中,立志要搞出一些威力强大的枪炮。
  
  颜玮从水军中来,知道战船的重要性,主导在平东军所在的润州,搞了一个造船厂,准备在以前战船的基础上改造一下,蒙上铁皮,设置火器,成为海上战舰。
  
  艾笛声把织布机的全套技术都给了工商部,集中精力研究蒸汽机和火车,虽然难度巨大,但是逐步攻克难关,取得一些进展。
  
  潘兴法以前知道如何烧砖瓦和石灰,对于如何烧制水泥不甚清楚,于是进宫向李纯请教,李纯也只告诉他,水泥是石灰石、铁矿石、粘土、石膏等东西粉碎以后烧制的,但是具体比例和烧制办法也是拿不准,潘兴法索性找了好几个师傅,按照不同比例和烧制办法,逐个去试验。
  
  这次机构改革,枢密院增加了一个太府司,内侍监的职能也有所扩充。李承闽正愁原来的冗杂组不好安置,乘机扩充了尚膳处,新建了赏务处,普通的东西就自己制作,难搞的就指定给专门的店铺制作,算是安置了不少宫女太监。
  
  看到机构改革总算顺利推进下去,新成立的三个部干劲十足,李纯也感觉松了一口气,期待他们在这三个领域打开局面,早点出成绩。李纯平时经常思考问题、看书读文、批改奏折,经常感觉头晕颈酸,就经常让太监给他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