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盐铁新政 (第2/2页)
  
  盐业改革的经验出来以后,朝廷又在铁政上推广,把铁铜金银等金属行业,从采矿、到生产、再到销售,朝廷全部放开给百姓,鼓励人们积极介入金属加工行业,朝廷只在采矿、生产、销售过程中,按照生产量和销售额来抽成收税,其他的基本放开。
  
  铁器和其他金属是当时的重要物资,社会需求很大,成本下来了,价格也降低了,老百姓买的就多了,生产量和销售量提高了不少,税收跟着增加了。
  
  通过盐铁新政,食盐和金属都大幅降低价格,方便了人民,税收也增加很多,全国的一年税收由1300万贯,增加到1900万贯,朝廷的的财政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靠着朝廷财力的支持,左右神策军汰弱留强,采购装备了不少火器。
  
  李纯还想进一步打破限制,让全国的商品都方便流通起来,但是藩镇割据的限制,束缚了这项工作。
  
  元和三年下半年,朝廷为了选拔人才,开始进行第二次科举考试,李纯由于事务繁忙,便任命礼部尚书杨于陵主持科举选士,力求再选拔一批人才上来,没想到这次科举引发了朝廷的一次动荡。
  
  李纯自登基以来,根据个人的观察和喜好使用一些官员,对官员队伍也形成了一些影响,这些官员通过两年多的分化,逐步形成了四个派系。
  
  一是循吏派,以李吉甫、裴垍、武元衡为首,主要是一些能办事、会办事的官员,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处事的方式与李纯契合,深受重用。
  
  二是诤臣派,以李绛、卢坦和大理寺卿陈达封为首,这些人直言敢谏,虽然有些刚直,但是总体还是好的,李纯也愿意用他们。
  
  三是勋旧派,以高郢、郑珣瑜、卢从史、裴均为首,这些人都是前朝遗留的老臣,能力一般,有的甚至还有劣迹,但是由于朝中缺乏人才,而且不愿搞出矛盾,就只能先用着。
  
  四是清流派,以礼部尚书杨于陵、侍郎王涯、翰林学士韦贯之等人为主,这些人能力一般,但是喜欢品头论足、崇尚空谈,李纯对他们不太感冒,也是姑且先用着。
  
  清流派看到循吏派得势,心中非常不满,认为他们虽然有些能力,但是操守不好,做事原则性不强,对皇上投其所好,有时还投机取巧、施展权谋,对李吉甫意见最大。
  
  历朝以来,科举选士都是一个敏感事务,求情请托、徇私舞弊、拉帮结派的情况层出不穷,而且由于主考官的不同,每次科举选士的标准和方向也不同,考官的喜好和偏向决定了选取哪些士子成为进士。
  
  此次科举,恰好是杨于陵作为主考官,王涯和韦贯之参与,他们亲自阅卷,选拔他看好的士子,希望通过科举选士来壮大清流派的声势。
  
  李吉甫作为宰相,也不能免俗,曾向杨于陵推荐自己看好的士子,希望能够录取为进士,没想到杨于陵完全不领情,没有答应。
  
  不仅如此,李吉甫看到杨于陵录取的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湜等几个进士,在文章里大话连篇、抨击朝政、甚至有人对他人身攻击,非常恼怒。
  
  李吉甫经过了解,杨于陵在录取进士中并非客观公正,其中就有一些人向他请托,被录取成为进士。宰相推荐不行,其他人请托就可以,录取的进士还有攻击自己的,李吉甫更加气愤。
  
  思虑一番后,李吉甫决定向皇帝奏明此次科考的问题,一是杨于陵徇私,一些进士是通过请托得以录取的,二是录取的标准有问题,很多都是空话连篇、只会唱高调的人员,甚至有人进行人身攻击。
  
  李纯收到李吉甫的奏报后,非常重视,责令裴垍进行调查,居然真有李吉甫反应的情况,确实有人向杨于陵请托成功被选为进士,有些士子的言辞激烈,随意评判朝政,不仅批评李吉甫,甚至还批评其他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