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初见张纮 (第1/2页)
刘备看着堂下众人有些无奈,只得再次郑重澄清:
“诸位多虑了!备军中粮秣充足,兵甲齐整!此番确是为治乱安民而来,绝非为索求钱粮!诸位且放宽心!”
此言一出,堂中安静了一瞬。
怎么着?
还真有不偷腥的猫?
诸位代表先前的慌乱瞬间褪去,纷纷换上谄媚的笑,颂扬的声浪再次拔高了一个八度,可谓是谀词如潮,汹涌澎湃!
坐在刘备左侧首位的张昀,并没有在意这些奉承。他全程的注意力,都锁定在斜对面一位青年的身上。
此人身形挺拔,约莫二十六七的年纪,衣着简朴却气度沉凝。
虽然这位青年也是在跟着大家随声附和,但张昀就是觉得,他和堂中的氛围有些格格不入。
散会之后,张昀快步上前,在堂前的廊下将其唤住:“先生请留步!”
青年闻声止步,略带诧异地回身,张昀拱手一揖,仪态谦恭:“在下张昀,忝任玄德公帐下议曹从事。”
青年有些惊讶,方才他看这少年高居议事厅上首,原本以为是那位刘使君的亲近子侄,不料却是其麾下的幕僚。
不论是何原因,此人能以弱冠之龄出仕,且在此等正式场合居于上首之位,可见在刘备麾下分量不轻。
青年拱手回礼,语气谦和:“在下张纮,现为一介白身,尚未出仕。不知张从事唤住在下,有何见教?”
卧槽!
还真是他呀?
张纮、张子纲!
张昀刚才听他自报家门的时候,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这位张子纲在后世东吴的地位,堪比曹魏的荀攸、蜀汉的法正,一路辅佐孙策、孙权两代英主奠定了江东基业!
早年间张纮跟随孙策征战江东,小霸王占据丹杨、吴郡的过程中,多有赖于其筹谋定计。
他献于孙策的《江都对》,其中的核心战略与鲁肃的《榻上策》乃是异曲同工。足见顶尖智者对天下大势的洞察,往往是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江都对》核心内容为:据吴会、吞荆楚、划江而治、观衅中原、终成霸业以匡汉室)
这也意味着,顶尖智者间的交锋,往往都是在打明牌。简单来说就是“我知道你要这么做”和“我知道你知道我要这么做”的无限套娃。
孙策与袁术决裂后,击败了庐江太守刘勋,实力大涨。为争取朝廷认可,便派张纮出使许都。
张纮在许都,凭无双辩才与凛然气节,赢得了曹操及中原名士的敬重!
曹操欲强留其为己用,于是表奏其为侍御史。彼时心系汉室的张纮,也只得半推半就,留在了许都。
不久之后,孙策遇刺身亡,江东局势动荡。曹操想要趁机率军伐吴。
张纮挺身而出,以“乘人之丧,非义举也”力谏,并献策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承认其对江东的统治地位。
估计对于讨伐江东这事,曹操确实也有口嗨的成分,因此便顺水推舟同意下来。
这一举措避免了东吴过早与曹操决裂,又为孙权稳定内部争取了宝贵时间。
没过多长时间,“衣带诏”事件爆发,张纮对许都朝廷彻底失望,毅然辞去官职,返回了江东。
孙权待之如股肱,任命其为长史,与张昭并称“江东二张”,共同主持政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