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拜访陈登 (第1/2页)
第二天清晨,在生物钟的召唤下,张昀辰时就醒了。
他伸了个懒腰,从床上坐起来,看着透过窗户照在床边的晨光,不禁心生感慨。
穿越到这东汉末年,倒是把从前熬夜赖床的毛病全改了,早睡早起,作息比在现代时不知道健康了多少倍!
从夜猫子的习性变成早鸟,让张昀浑身都有种说不出的清爽感。
起身简单洗漱后,他推开房门。
秋日清晨微凉的空气扑面而来,树上飘落了几片枯叶,显得院落中格外宁静。
他身着轻便的短打,径直走到院里,深吸一口气,开始顺着院墙慢跑起来。
既来之则安之。
作息健康之后,锻炼这一块也得抓起来。毕竟伟人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这年月本就缺医少药,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在乱世中属于刚需。
更何况,这古代生活的节奏实在是有点慢,娱乐活动也很匮乏……
起码张昀现在能接触到的,确实很匮乏。
每天除了吃饭、议事、坐在那瞎琢磨,剩下的大把时间,他总得给自己找点事儿做。
前几天,他倒也从刘备那借了几卷竹简,有《尚书》《春秋》和《易经》,一方面是看书解闷,另外嘛,也算是重温经典了。
但只看了不到二十分钟,他就放弃了。
首先是竹简沉重,端着没一会儿手腕就酸了。
摊到桌案上也不行,这年代没有人体工程学,桌子离眼睛太远,根本看不清。
看不清的原因倒还不是他视力不行。
如今通行的字体虽然已是规整的汉隶,但因为是写在竹简上,所以需要从上到下、从右往左阅读。
完全违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不说,更要命的是没有标点!
要不古代形容看不懂一本书,都说“跟读天书似的”,张昀是深有同感。
虽然依仗本来的知识,加上原主的记忆,张昀勉强能把上边的字认全。
但一行字连下来,从什么地方断句、哪里是语气转折,他根本就搞不清。
还有所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一句话能解读出十几种意思。
竹简一摊只见密密麻麻、连绵不断的文字,直看得他两眼发花、脑仁生疼!
唉……
这年月的书确实不是一般人能读的。因为就算把书放在眼前,上边的字也全都认识,你还是看不懂。
也难怪世家大族能垄断知识。
各家把持的不是文字,也不是书籍,而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句读,和对书中“微言大义”的注释。
什么“某某家传《春秋》”、“某某氏通晓《毛诗》”,说白了,传的就是一套“译码本”。
至于那些开课受徒的大儒,虽然会半公开地传播自己的学术成果,但更类似于后世“导师带研究生”的高级课程,而非普及化的教育。
先贤所谓的“微言大义”落在张昀这儿,就是高考语文中他最烦的阅读理解题……
“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表达了作者写作时怎样的感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