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真乃大才 (第2/2页)
直到投袁绍、依刘表,在新野窝了七年后,才算真正神功大成。
从那之后,除了最后在夷陵拉了坨大的,刘备再也没吃过亏,甚至在汉中之战破除心魔,正面击败了曹老板。
若不是江东背刺关羽,蜀汉直接两路出兵,给曹老板来个钳形攻势,那曹刘之间可就真要攻守异形了。
只不过这份成长,还需要他在乱世中沉浮近二十年。
这二十年也让整个华夏大地变得“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顺带一提,这句诗就是刚刚屠完城的曹老板写的。
一边感悲伤秋,一边搞大屠杀,矛盾吗?
其实一点都不矛盾。
因为曹操屠徐州就是为了纾解收编百万黄巾的压力,这是基于绝对理性政治算计的结果。
这也是曹孟德真正可怕的地方,就像他可以毫不在意地说出“借你人头一用,以安众心。”。
这句话刘备永远也说不出来,遇到相同的情况,他只会说“皆备之过也”,然后号召众人勒紧裤腰带跟对面拼了!
不过他也确实有这份号召力,哪怕军中缺粮到“人相食”的地步,也没有劫掠百姓。
不过此时的刘备,当然对自己后来的发展历程一无所知。
他看向张昀的眼神中充满炽热:“允恪啊……”
“使君。”张昀拱手,语气郑重,“如今世事艰难,敬本是家中庶子,又身负血海深仇。思前想后,为掩人耳目、便宜行事,我决意化名行走于世!大仇不报,‘边敬’永不复现,九泉之下亦无颜面见祖宗!”
弃名而存志!
这话一出,帐内三人顿时肃然起敬。
他们脑海里不约而同浮现出“赵氏孤儿”的典故——这是在效法先贤,忍辱藏形,矢志复仇啊!
关羽喉头滚动,露出激动的神色,他本就崇敬忠义之人,只觉是书里的故事照进了现实。
刘备眼中悲悯与激赏交织,语调愈发柔和:“那……不知允恪欲以何为化名?”
“敬打算随母姓张,单名一个昀字。”
“张昀……嗯,好名字。”
“至于表字,小子一时还未想好。”
张昀目光坦诚地迎向刘备,躬身再拜,“若使君不弃,小子厚颜请使君赐字!”
一般来说,表字都是长辈或德高望重之人所取。
张昀这个举动,就是实打实在拍马屁了。
让我给他起表字,是不是对我有意思?
刘备先是一愣,随即心头一喜。
他怎会不懂,这是张昀在主动表示亲近!
可欢喜过后,他又犯了难。
当年在卢植门下读书时,自己光顾着飞鹰走狗,成绩本就一般,如今可谓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万一取的表字不好,岂不露怯?
“这个……昀者,日光也。表字嘛……”
刘备搜肠刮肚,终于灵光一闪:“不如叫‘允昭’如何?在先前的表字中取一‘允’字,是为不忘过去;‘昭’者,光明也,正好与‘昀’字相合,也盼你日后能拨云见日,报仇雪恨。”
“允昭,多谢使君赐字!”张昀躬身行礼,“今日便是边允恪之死,亦是张允昭之生!还请使君、关将军、宪和先生能为在下保密。”
“理应如此!”刘备率先应下,语气笃定,“边敬是谁,我等从未听过,只认识张昀!”
关羽和简雍也纷纷点头,连声附和。
有了共同的秘密,张昀和三人之间的距离仿佛一下子拉近了,空气中少了些生疏,多了一份熟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