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选中宣城定目标 (第2/2页)
与此同时,吴涛率领的水军已在芜湖上游的 “鹰嘴峡” 设伏。鹰嘴峡因两岸山崖形似鹰嘴而得名,水道狭窄,最窄处仅容两艘战船并行。吴涛将三十艘战船隐藏在峡口两侧的芦苇荡中,又在水道中埋下数十根裹着铁皮的尖木桩,只待金兵水师进入峡口。
次日清晨,金兵水师的五艘战船果然沿水阳江逆流而上,前往宣城码头运送粮草。战船行至鹰嘴峡时,因水道狭窄不得不放慢速度。吴涛抓住时机,下令点燃预先准备好的火油桶,火油顺着水流漂向金兵战船,随后一支火箭射去,瞬间燃起熊熊大火。金兵战船被火包围,又因水道狭窄无法转向,很快便陷入混乱。吴涛率领水军趁机冲出,手中的长刀劈向金兵,金兵或被烧死,或被杀死,或坠入江中淹死,五艘战船尽数被焚毁,无一生还。
肃清水师威胁的消息传回主力部队,赵玥当机立断,下令向宣城进发。主力部队沿陆路疾行,于第三日深夜抵达宣城城郊。此时陈奎已按照约定,在城东北的粮仓据点外点燃火把,作为信号。
“进攻!” 赵玥一声令下,陈烈率领的先锋部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向粮仓据点。据点内的金兵正围着篝火饮酒,听到喊杀声顿时惊慌失措,不少人甚至来不及穿上铠甲、拿起武器,就被联盟士兵斩杀。粮仓据点很快被攻克,守军五百人,除少数投降外,其余尽数被歼。
与此同时,周峰率领的另一支部队也对西南的码头据点发起进攻。码头据点的金兵虽有防备,却因士气低落、兵力不足,根本抵挡不住联盟士兵的猛攻。不到一个时辰,码头据点也被攻克,水阳江码头落入联盟手中。
两处据点被攻克的消息传回城中,徐老先生立刻率领百姓打开城门,迎接联盟大军入城。百姓们手持火把,站在街道两旁,欢呼着 “大宋万岁”“抗金必胜”,不少人还将家中的粮食、茶水递给士兵,城中一片欢腾。
赵玥骑着战马,缓缓驶入宣城城门,看着眼前欢呼的百姓,心中满是感慨。她知道,夺取宣城只是第一步,要将这里建设成稳固的抗金根据地,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次日清晨,赵玥在宣城县衙召开会议,正式宣布将宣城作为江南抗金联盟的根据地,并制定了三项核心目标:
1.稳固防御,肃清威胁:在宣城周边的敬亭山、柏枧山等险要位置修建防御工事,设置哨卡与烽火台;同时派部队清除宣城周边残留的金兵据点,确保根据地的安全。
2.恢复生产,保障民生:组织士兵与百姓开垦荒地,修复水利设施,确保粮食丰收;开设铁匠铺、木匠铺等手工业作坊,制造武器与生产工具;建立医馆与学堂,为百姓提供医疗服务与教育机会,让百姓们能安居乐业。
3.扩充兵力,积蓄力量:在宣城及周边州县招募新兵,对新兵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同时联络江南各地的抗金义军,邀请他们加入联盟,壮大抗金力量,为日后反攻金兵、收复失地做准备。
会议结束后,各将领立刻按照部署行动:陈烈率领部队前往敬亭山修建防御工事;周峰负责招募新兵与训练;陈奎与徐老先生一起组织百姓开垦荒地、修复水利;吴涛则率领水军驻守水阳江码头,保障水上运输线的安全。
百姓们的积极性极高,纷纷主动参与到根据地的建设中 —— 年轻力壮的男子加入军队或参与修建工事,妇女们则负责缝制衣物、照顾伤员,老人与孩子们也力所能及地帮忙搬运物资。宣城城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曾经因金兵占领而笼罩的阴霾,渐渐被抗金的希望与重建的热情所取代。
一个月后,宣城根据地的建设初见成效:敬亭山、柏枧山的防御工事已基本完工,共设置哨卡二十余处、烽火台十座,配备滚石、擂木、火油等防御物资;城外开垦荒地万亩,种植的冬小麦已冒出嫩芽,预计来年春天便可收获;招募新兵三千余人,经过初步训练,已具备基本的作战能力;水阳江码头恢复通航,每日有数十艘商船往来,为根据地带来了急需的盐、铁等物资。
更令人振奋的是,江南各地的抗金义军得知宣城根据地建立的消息后,纷纷派人前来联络,表达了加入联盟的意愿。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徽州义军、池州义军,各有兵力千余人,他们的加入,让联盟的总兵力达到了八千余人,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站在宣城县衙的屋顶,赵玥看着眼前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满是坚定。她从怀中掏出父皇的白玉佩,轻轻贴在胸前,月光洒在玉佩上,泛着温润的光泽。
“父皇,母后,女儿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根据地,江南抗金的火种,在这里重新燃起。” 她轻声呢喃,目光望向北方,那里是金兵占领的土地,是大宋的故都,“女儿一定会带领联盟的将士们,带领宣城的百姓们,在这里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出宣城,收复建康,收复临安,收复大宋的每一寸土地,让金兵为他们的侵略付出代价,让大宋的旗帜重新飘扬在中华大地上。”
夜风拂过,带来了城外农田里麦苗的清香,带来了城中百姓们安稳的鼾声,带来了军营中士兵们训练的呐喊声。赵玥知道,宣城根据地的建立,只是江南抗金事业的新起点。未来的路依旧漫长,依旧充满挑战,但只要有这片土地,有这些百姓,有这些将士,抗金的火种就永远不会熄灭,胜利的希望就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