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水陆通达聚流民,百业兴旺纳贤 (第2/2页)
大量的流民开始背井离乡,寻找活路。其中不少人,听闻梁山泊替天行道,惩治豪强,且能安居乐业,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扶老携幼,向着水泊方向涌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流民潮,王伦与麾下头领商议后,定下了妥善的安置之策。只会种地的老实农民,由扈家庄出面接收,安置在新收购的土地上进行屯田,给予租种,使其能靠双手养活家人。那些会些手艺的木匠、铁匠、泥瓦匠、织工等,则被李家庄开出的高额工钱吸引,进入各类作坊务工,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其中身强力壮、无家室拖累的青壮,则经过严格筛选,补充进梁山各营,进一步壮大了军事力量。
一时间,梁山及其盟友控制的地域,竟成了这乱世中难得的一方“乐土”,声名远播,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前来投奔。
这一日,朱贵引着三条汉子来到聚义厅拜见王伦。为首一人,骨瘦如柴,却精神矍铄,自称“金钱豹子”汤隆,世代铁匠出身,擅造军器,听闻梁山广纳贤才,特来相投。王伦大喜,这正是梁山急需的技术人才,当即任命汤隆为工造营副指挥使,辅助孟康,专司军械打造。
另一人,相貌堂堂,眼神锐利,眉宇间带着一股执拗悍勇之气,名叫“拼命三郎”石秀。他因路见不平,惹下官司,流落江湖,听闻梁山义气,前来投奔。王伦见其机敏胆大,正是搞情报的好材料,便让他协助朱贵、时迁,充实新组建的“谛听营”,负责外部行动与渗透。
第三人,则是个黑壮敦实的汉子,名叫“九尾龟”陶宗旺,力大无穷,擅使铁锹,于土木工程颇有心得。王伦便让他负责山寨的基础建设和营房修缮。
与此同时,朱贵也将自己的亲兄弟,“笑面虎”朱富从家乡接引上山。朱富为人活络,善于经营算计,尤其精通庶务。王伦便任命他接替朱贵部分职责,专司山寨钱粮收支、后勤伙食管理,使得朱贵能更专注于情报工作。
随着新人不断加入,山寨职能日益细化,王伦再次对头领职责进行了调整和明确:
王伦:都督,总揽全局。
林冲:统领,总教头,负责全军操练、陆战指挥。
花荣:统领,副总教头,弓弩营主管,先锋。
阮小二:漕运司统领,负责水路运输。
阮小五、阮小七:水军指挥使,负责水战、航道安全。
杨志:骑兵营指挥使(暂代,积极搜罗战马)。
武松:巡察使,负责军纪法度。
李应:(暗中)外务总管,负责李家庄贸易、物资采购、人才招揽。
扈成:(盟友)屯田及酿酒事务主管。
朱贵:谛听营统领,总负责情报。
时迁、石秀:谛听营指挥使,负责具体行动与探查。
孟康:工造营指挥使,负责船舶、军械建造及技术研发。
汤隆:工造营副指挥使,辅助孟康,专司军械。
曹正:采造司指挥使,负责后勤采买、山寨营造、作坊管理。
朱富:粮饷司指挥使,负责钱粮管理、后勤伙食。
陶宗旺:筑造司指挥使,负责基建工程。
刘唐、燕顺、王英、郑天寿、黄信、朱仝、雷横、杜迁、宋万等皆为步军或马军指挥使,各领一营,归属林冲、花荣、杨志节制。
一番调整,架构更为清晰,人尽其才。梁山泊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精密机器,在王伦的掌控下,吸纳着乱世的流民与贤才,积蓄着力量,在这昏聩的末世中,顽强地生长、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