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给元辅当靠山 (第2/2页)
这样吧,朕已经想好了,朕打算任你为内阁总理大臣,从一品。
往后你就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总领六部事物,直接向朕负责便是。
正所谓师出有名。
往后想来就不敢有人非议你,弹劾你僭越皇权什么的了。”
“内阁总领大臣?总领六部?”
张居正震惊地看着朱翊钧,感觉右眼不跳了,左眼好像在疯狂跳。
“没错,就是内阁总领大臣!”
朱翊钧看着神情震惊的张居正,语不惊人死不休道:“朕不止要任你为内阁总领大臣,而且还要重修《大明会典》,为内阁修典章制度。”
浸淫官场数十年的张居正,此刻也按捺不住心头的震撼与激动,蹭的一下就站了起来。
身为内阁首辅的他,可是十分清楚重修《大明会典》,为内阁修典章制度的重要性。
毕竟,内阁自从成祖皇帝朱棣真正设立那一刻起,不管其权利大小如何变化,都始终不曾有过像六部那般,在法理上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名份与职权。
说白了,内阁的权力完全依赖于皇上。
而朱翊钧重修《大明会典》,就等同于赋予了内阁完整的生命与天然的权力。
那么内阁的任何政令也就可以做到师出有名。
对于六部,也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管辖权。
而不是像如今这般,一切都只是因帝成制。
“皇上此言当真?”
张居正难以置信地问道。
“朕金口玉言、一言九鼎!”
朱翊钧灿烂地笑着。
文官为名、武将为功,这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道理。
只要是有政治抱负、政治野心的官员,就绝对拒绝不了这功名利禄的诱惑。
何况这在朱翊钧看来,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放权。
甚至称之为削权都不为过。
按照原有的历史轨迹,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张居正手里的权力即将达到巅峰。
而巅峰时期的张居正,可是手握朝堂所有军政大权。
如同后世首相那般,只手遮天!
朝堂政务他一个人说了算,朝廷出兵打仗,还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而如今,自己虽然给了他名正言顺总领政务的名分,但却为自己争取到了夺取权力的时间,以及张居正的支持。
自己的首要目的,自然是要把横在他跟张居正之间的冯保给架空、摒弃。
要不然就算是他杀了冯保,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冯保跑出来横在他跟内阁之间。
所以只有从根上再给冯保来那么一刀,才能斩草除根、杜绝后患。
如此自己就掌握了司礼监与东厂,再趁此机会把内承运库从户部隔离出来,然后着手谋权锦衣卫、五军都督府,遇到的阻力就要小很多了。
如今已是万历四年,五十二岁的张居正,都没能熬到六十岁的法定退休年龄,在万历十年,也就是五十八岁时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所以这六年的内阁总领大臣,就当是自己给他这个为大明朝续命五十年的大明第一人的最后荣光了。
而且若是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自己都还不能把该掌握的皇权都牢牢握在手里,那干脆真给乾清宫那把椅子上拴条狗算了!
此时,从激动与震撼中平复下来的张居正,看着依然窝在椅子里的朱翊钧。
“皇上为何要如此做?”
朱翊钧眨动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朕这不是要给张元辅做主当靠山么?
所以总得拿点真东西出来啊。
要不然你怎么对付那些对考成法不满而上蹿下跳的官员?”
久居官场多年,“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官场窍门,张居正自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深谙此道。
但是他没想到,如今不过十四岁的皇上,竟然就已经融会贯通这官场手段了。
上来先提自己打了冯保,而后自己问因何事打冯保,皇上则不答反问:自己最近压力是不是很大?
随后便扔出来了这个震撼到让自己蹭一下站起来的改制旨意!
所以皇上如此做的目的那就显而易见:针对冯保与司礼监!
“内阁典章制度的具体细节,明日一早朕就下旨,便由张元辅跟大理寺、都察院等主持商议。
而且朕还给张元辅准备了惊喜:往后内阁可以自行任免、提拔正四品以下的文官,包括正四品官。
就不必再送到朕这里来要批红了。
至于从三品往上,包括从三品在内的文官,还按照如今的规矩,由你这个内阁总领大臣来票拟,送到朕这里批红即可。”
张居正的左右眼皮同时跳了起来。
如此一来,自己手里的绝对权力确实一下子大了很多,无论对自己推行考成法,还是接下来清丈土地、施行一条鞭法可谓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只是如此一来,自己的权力却也要因为内阁的典章制度而缩小范围了。
……
这是一个让他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的阳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