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月锦瑟 (第2/2页)
他之意外死亡,明显乃为人所害,幕后真凶不言自明。
然,兆吉皇帝求稳朝政,力压此案不提。
□□
翌年(建中jingguo元年,1101年),阳春三月,东京汴梁。
御街一直南去过汴河州桥、出朱雀门不远,即为汴梁城内之第二河——蔡河。御街跨蔡河之桥即为龙津桥。
立于龙津桥上南瞰,立即挤满眼眶的是,蔡河南岸市街之烟火。
逶迤数里之缭绕烟火,却被御街断开,成呜呜泱泱两截。东一截,首乃修车店,往东依次炭张家酒馆、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等等;西一截,首是遇仙正店酒家,往西依次薛家分茶、羊饭、熟羊肉铺、鹿家包子、佘余羹店、周记香药铺等等。
总之是吃喝拉撒全盖了,价格便宜,尚日日营业至三更,人给俗称“元宝市街”。
这元宝市街除了吃喝拉撒,还有别之消遣,那便是两端稍的两爿烟花柳巷,都人谓之俩“院街”。
东端的院街放荡不羁,以色侍人,门首挂栀子灯(表示有“皮肉生意”可做),最大一家名曰“香粉院”。西端的院街稍雅正,乐艺悦人,其实亦风流薮泽,只做“高档生意”,最出名的是“撷芳楼”。
立于龙津桥上北望,则是另一番情景。
北岸已属内城。内城除了朝廷府衙,便是达官贵人住宅区。
靠北临近皇宫者,多为府衙,京人名曰“衙街”。靠南临近蔡河者,为住宅区,朝廷称为“坊区”。
当然,坊区所住之人亦非等同,越靠北临近皇宫,身份越高,往南则次之。总之是秀宅、华庭、朱门节次鳞比,亭台、楼阁、花园点缀其中。
而此华丽坊区与市街之间隔,便是那条流水炯炯之蔡河,及两道绿碧苁蓉之河堤。远远看去,是两道绿带、一条水龙,分开了热闹与肃静俩天地。
北岸堤道因临近坊区,整洁又宽阔,青绿色的石板道,能并行三驾马车。
堤道两侧又密植硕大杨柳树,杨伞盖如云,柳绿绦如瀑,蓊蓊郁郁无隙,密密扎扎蔽日,别有一派清凉安静,百鸟藏于其中,偶发嬉戏叫声,更添一份幽深静谧气息。
而绿荫掩映下,却有一排精致典雅之商铺。商铺依坊面河,乃绝佳观景休闲处,故所营皆文雅行当,如茶肆、画坊、书店、花房、珠宝、古玩、乐器之类营生。
堤道幽静有序,偶有高声,亦是悦耳动听之丝竹、抑扬顿挫之吟咏。
留连于此者,皆乃士大夫与王公贵族,最不济者亦是书生,鲜有粗鄙之嘈杂、无赖之放肆。
偶有妓姬小姐、勾栏师傅至此,亦是购乐器、书籍,言行亦端庄淑雅,且成一帧美人袅娜图景。
于是,此道遂成千金公主、贵族娘子喜游之地,人送雅称“清雅道”。
**
某一日,清雅道上来了一对外乡男女,寻访租赁中小商屋,言称欲做小本生意。
男子约二十岁年纪,一身灰白儒生服,清秀儒雅又谦和内敛,稍带点儿怯卑。
女子十八九岁样子,素色褙裙,素雅娇美风姿绰约,真个清秀绝丽。声若莺燕柔润,且隐一丝淡愁,沉静内秀。
二人皆为南方口音,细听,却拿不准是江南宁苏一带,还是江东余杭区域。
好事人探问得知,男子名曰“白山梁”,女子名曰“箫英竹”,因江南故里洪灾,家破人亡,方逃难至此安身立命。二人言曰新婚夫妻,虽亲密默契,却又羞怯腼腆。
见多识广之人察觉,男子像小门书生,女子似大家闺秀,言行皆有些隐秘。
二人银钱不丰,只赁下清雅道西段的一座不显眼小楼,筹备几日,便开业一家不大的茶肆。
茶肆装饰简朴,起名却奇,曰“若有人知春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