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4章 榆林人懂,孙将军也懂! (第2/2页)
说是假的,就是蔑视祖宗;
说是真的,就得滚进京里。
无论如何,都是死局。
崇祯随即下达一连串调令。
“调宁夏卫千总虎大威入河南,总辖河南、宣武、彰德三卫。
祖大寿入湖广提督,马炯进京任兵部右侍郎。
萧云举任荆州镇总兵,黄得功任郧襄镇总兵,左良玉任长沙镇总兵。
何可纲调山西,祖宽调江西,猛如虎调陕西,龙在田升广西总兵。”
祖大寿,是袁崇焕辞官后辽东实权在握之人。
如今调往湖广,崇祯是有私心的。
孙承宗听得头皮发麻。
“陛下,如此一来,辽东守军空虚,若建奴大举南下……”
“攘外必先安内。大明今日内乱之危远胜外敌。
防线无忧,建奴打不进来。”
崇祯心里有数。
“朱梅、黄龙、尤世威、左辅,皆是可守之将。”
孙承宗心头一震。
他不识这些名字,但听得出陛下胸有成竹,显然早有筹谋。
“阁老,历代亡国,皆由内乱而亡。
盛唐若无黄巢之乱,又岂有赵氏宋朝?
我大明之患,不在辽东,而在陕西。”
崇祯看向地图,目光落在那片干裂的黄土地上。
李自成……那条毒蛇就在那里。
内患不除,就算今日斩了李自成,还会有王自成、赵自成。
孙承宗离后,崇祯拿起袁可立的奏折。
喃喃道:“朕托你重任,不只是让你赈灾……你可懂朕之深意?”
……
榆林人号称站不直。
不是说他们弯腰,而是他们抱着肩、歪着头,眼神里永远透着不屑。
这就是榆林人,生猛、桀骜、能打。
连小孩都能拿头骨当玩具。
你若想让他们服气?
先得把他们打服。
若是个外强中干的绣花枕头,别说让他们跟你走,先被他们抢一遍再说。
孙传庭策马立在他们面前,指着身后的银箱。
“陛下给我二十万两银子用来募兵。
能接我一拳不倒的,赏银十两。
接不下的,跟我去平叛,一样给十两!
不过这银子不给你们,是给你们的爹娘妻儿的。
打仗会死人,怕死的别出来。
带卵的,出来跟我比划比划!”
这番话,听上去更像是挑衅,而非募兵。
跟随的兵部官员当场傻了眼,心里直打鼓。
这哪是募兵?
按理该先宣优抚令,再宣赏,然后讲陛下如何体恤军士。
他这倒好,直接约架!
可话音刚落,就有个榆林人站出来。
“连你一拳都接不下,老子不要钱也跟你走!
要是老子把你打趴下,这银子就全归我们!”
孙传庭闻言,哈哈一笑,从马上纵身跃下。
“好!来!”
短短一刻钟,十几个汉子先后被他一拳放翻。
每一拳都实打实,每一个倒下的都咧嘴笑骂,没人恼羞,没人围攻。
反而纷纷高喊:
“服了!愿赌服输!老子跟你走!”
这一幕,把兵部官员看得目瞪口呆。
那天之后,报名的人潮络绎不绝。
短短三日,榆林参军者竟达一万八千人,创下大明募兵纪录。
更令人不解的是,孙传庭此时才命人宣陛下提升军人地位、免除三年赋税等的诏文。
流程彻底颠倒了。
可就是这反常的做法,让榆林人彻底服了。
他又下了一道命令,发银。
但银子不是发给报名的军士,而是发给他们的妻儿老小。
有意思的是,只要家属报上军士的名字就可领十两银子。
没有核对,更没有查验。
让兵部官员诧异的是,竟然没人冒名冒领,没人欺诈。
兵部官员满脑疑惑。
这时,身旁一个年轻人缓缓开口。
“是尊重。”
他还未中进士,只是个举人,因才学出众,被破格留在户部观政。
此刻,他望着远处那片兵营,眼中闪着光。
“孙将军之法,看似粗糙,实则是对榆林人最大的敬意。
他先言打仗必死人,此为真诚;
又言身先士卒,此为担当;
最后将银交妻儿,此为信义,表明死亦无忧。
对榆林人来说,银子从来不是最重要的。
他们要的是被当人看,被信任,被尊重。”
年轻人轻叹一口气。
“即便此行只有你我二人,也必会有人自愿从军,因为他们明白,这是为陛下平叛。”
年轻人背着手,风卷起他衣角。
“孙将军最后才言优抚令才是点睛之笔。
陛下的优抚令,不是募兵的手段,而是褒奖忠烈的礼物。”
“榆林人懂,孙将军也懂。”
兵部官员怔怔看着他。
“你叫什么名字?”
那年轻人微微一笑。
“学生,史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