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关于宋朝军制的分类详解 (第2/2页)
殿前司与侍卫步军司的两支虎翼军都是“左、右各五军,军十指挥”,如每指挥以五百人计,则海军为五千人,兵力比标准编额多一倍。此外,殿前司的马兵骁骑军和步兵神勇军、宣武军各
分上。下两军,每军十指挥。殿前司的马兵宁朔军、骁胜军和侍卫马军司的云骑军,武骑军,都仅有一军的编制,一军十指挥。[《长编》卷99乾兴元年七月癸巳,《玉海》卷139。按《东斋
记事》卷2作殿司和步司“虎翼左、右各三军”,有所不同。]殿前司的步兵广勇军也是“每指挥十为一军”(《宋史》卷187《兵志》)。其中骁骑、骁胜、宁朔、云骑、武骑等军,“每指挥及
三百五十人”(《长编》卷77大中祥符五年正月乙酉,《宋史》卷194《兵志》),则每军为三千五百人,比标准编额多一千人。殿前司的步兵龙骑军“为指挥二十,分三军”(《宋史》卷187《
兵志》),每军的指挥数也显然高于五指挥的标准编制。至于其他不少番号的禁兵,其兵力在十指挥以下者,大约也只有一个军的编制。
指挥(营)
指挥这一级编制,至晚在五代时已有。如唐庄宗设亲兵从马直,“置四指挥”(《资治通鉴》卷274)。唐明宗即位后,“乃出奉节等九指挥三千五百人,使军校龙睡部之”(《资治通鉴》
卷275)。《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载:“后唐长兴三年三月敕:‘卫军神威、雄威及魏府广捷已下指挥,宜改为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每一军置都指挥使一人
。兼分为左、右厢。”,“应顺元年三月,改左、右羽林四十指挥为严卫左、右军,龙武、神武四十指挥为捧圣左、右军。”,“(后周显德)四年四月,以先降到江南兵士,分为六军,共三十
指挥,赐号为怀德军。”
北宋时,指挥是最重要的、最普遍的军事编制单位,其统兵官是指挥使和副指挥使。各种番号的禁军兵力,一般并非以厢、军或都作计算单位,而是以指挥作计算单位。军队的电戍和调
动,往往打乱厢与军的编制,而以指挥作基本军事编制单位。如宋真宗时,因辽军大举南下,“发永兴驻泊龙卫、云骑八指挥赴行在”(《长编》卷58景德元年十一月己巳)。宋辽议和后,又
“令河东发并,代广锐骑军三十指挥归本道”(《长编》卷59景德二年正月庚午)。类似的记述不少。北宋前期和中期,人们经常议论所谓“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问题(《宋史》卷188《兵
志》),乃是指禁兵在屯戍、调动和作战时,往往打乱厢与军的编制,而临时拼凑兵力和委任统兵官。至于指挥使和副指挥使与本指挥的官兵之间,显然并不存在“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问
题。每指挥兵力规定是五百人,实际上却往往少于此数,如前所述,按宋真宗时的规定,龙卫军甚至一指挥仅有二百五十人。宋仁宗时,包拯报告“冀州那移马军十指挥”,往外地“就食粮
草”的情况,开具了各指挥的兵力:“骁锐第三指挥三百五十八人”,云翼“第八指挥四百四十九人,第十一指挥四百七十三人,第十三指挥四百七十一人”,“第十四指挥四百六十二人,
第二十一指挥四百七十人”,“万捷第一指挥四百三十九人”,“万捷第七指挥三百七十五人”,骁捷“第三指挥四百二十五人,第五指挥四百五十人”(《包拯集》卷8《请移冀博深三州兵
马》)。宋神宗时,“步军司虎翼右(右厢)第二军第三指挥人员三百四十六人”(《长编》卷247熙宁六年十月丁亥)。各指挥实际兵力各不相同,大约是没有满员之故,如云翼军和骁捷军都分
左、右厢,其指挥番号却不象虎翼军那样,而是撇开厢与军的番号,另行统一编号,实际上也显示了指挥对厢和军的某种独立性。
都
晚唐、五代之际,军队中已有都的编制。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宦官杨复光“分忠武八千人为八都,遣牙将鹿晏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等八人将之”(《资治通鉴
》卷254)。当时也已出现都头的称呼,“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至其后也,一部之军谓之一都,其部帅呼为都头”(《资治通鉴》卷254注)。中唐时,都头乃是统帅的俗称,如唐宪宗
时,刘悟任都知兵马使,人称“刘都头”(《资治通鉴》卷241),这与后来仅作一都的统兵官差别颇大。王建后与韩建等投奔宦官田令孜,“皆录为假子”,“分其兵为五都”,“因号曰随驾
五都”(《旧日五代史》卷136《王建传》)。王建后来成为前蜀开国之君。田令孜除拥有随驾五部外,“在蜀募新军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隶两神策,为十军以统之”(《资治通鉴》卷256)
。其中包括天武都、天威都、捧日都、登封都,勇胜都、扈跸部、耀德都,宣威都、清远都等等番号(《资治通鉴》卷258,卷259,卷262)。大将高骈“选募诸军骁勇之士二万人,号左、右莫
邪都”(《资治通鉴》卷254),则每都应有万人。可见晚唐时一都兵力,并无固定编额。五代时,都的编制依然流行。军阀朱瑾“募骁勇数百人,黥双雁于其额,号为雁子都”,后梁太祖朱温
“亦选数百人别为一军,号为落雁都”(《旧五代史》卷64《朱汉宾传》)。后唐庄宗得到魏州的银枪效节都,“以为帐前银枪都”(《资治通鉴》卷269),“近八千人,以为亲军,皆勇悍无
敌”(《资治通鉴》卷274)。除了某些特种军外,一般军队中也往往有都的编制,后梁开平二年(908),“以右天武都头韩瑭为神捷指挥使,左天武第三都头胡赏为右神捷指挥使”(《旧五代史
》卷4《梁太祖纪》)。都头在指挥使之下,实际上表明了都已成为指挥之下的军事编制,北宋大将刘遇在后周“补控鹤都头,改副指挥使”(《宋史》卷260《刘遇传》),由都的统兵官升为指
挥的统兵官。在南方,吴越的“苏州有营田军四都,共七、八千人,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范文正公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南汉刘铱“募兵能采珠者二千人,号媚
川都”(《长编》卷13开宝五年五月丙寅)。这些都属特种军,看来正规军只怕也采用都的编制。
北宋在指挥之下设都的编制,显然也是袭用五代旧制。都一级统兵官,马兵是军使和副兵马使,步兵是都头和副都头,在副兵马使和副都头之下,尚有军头、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
。按照规定,“副兵马使、副都头阙,并转员后,取拣诸军军头、十将补填”(《长编》卷399元祐二年四月丁未)。但军头看来并非是各支禁兵中普遍设置的军职。[《宋史》卷187《兵志》介
绍禁兵各级统兵官,只有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并无军头,而同书卷171《职官志》介绍“武臣奉给”时,军头又在十将之上。《兵志》不介绍军头,也可说明军头的设置并不普遍。]
宋仁宗时,欧阳修《乞差武卫人员》奏中说,侍卫步军司“屯驻淄州武卫第六十六指挥”,“并无正辖官员,只有权管副都头四人,亦并是往年曾在信安军作过之人”。其中“军头刘绪”、
“右十将孙荣、田荣、蔡斌”四人“元系本州武卫第九指挥内军头及右十将”,“准州帖,准步军司牒,权充第六十六指挥副都头勾当”。此外,尚有军头韩筠,左十将徐吉、贺进、谷兴、
段干和右十将王清、丁用、楚兴等八人“亦元系本州武卫第九指挥将虞候、承局”(《欧阳文忠公全集》卷118)。可知武卫军中设有军头,十将还分左十将和右十将。然而据《嘉定赤城志》卷
18,台州雄节第六指挥编额五百人,除指挥使和副指挥使各一人外,另设都头三人、副都头五人,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各十人。威果第六十指挥编额四百人,也设十将、将虞候、承局
和押官各十人。这两指挥禁兵都不设军头。按照规定,一都应有一百人,这与实际编制人数不可能有太大的出入。宋仁宗时,尹洙说:“诸处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
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河南先生文集》卷20《奏阅习短兵状》)可见当时不论是马兵还是步兵,一都实际上也就是近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