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深刻思辨与未来蓝图的勾勒 (第1/2页)
1995 年元月,北方的寒风像无数把小刀子,刮在林凡老家小县城的街道上。
前往省城机场的道路,在车轮下不断延伸,路面坑洼不平,车子时不时颠簸一下,仿佛在诉说着这段旅程的艰难。
车厢内,弥漫着一种大战过后特有的、混合着疲惫与高度警觉的寂静,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只有发动机单调的轰鸣声在耳边回响。
苏瑾瑜靠在副驾驶的真皮座椅上,那座椅是进口材质,在 1995 年的小县城周边,这样的配置堪称奢华。
他修长的手指翻阅着一叠厚厚的文件,纸张边缘被精心裁剪过,没有一丝毛糙。
那是他动用了苏家集团专业团队,为林凡精心筛选的、位于市核心商圈或新兴潜力区域的几处优质铺面的详细评估报告。
报告里不仅有精准的区位优势分析,比如核心商圈那处铺面,紧邻当时市里最繁华的百货大楼,每天的人流量经过专业统计,峰值时能达到上万人次;
还有细致的人流分析,区分了不同时段、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分布;竞争环境分析更是深入,列举了周边已有的同类店铺数量、经营状况、价格策略等;
未来升值潜力预测则参考了近五年市区商业地产的发展数据,还结合了市政府最新公布的城市规划方案,有理有据。
林凡则将头微微偏向车窗,目光投向窗外。
飞速倒退的秋日田野里,庄稼早已收割完毕,只剩下光秃秃的土地,偶尔能看到几株枯黄的野草在寒风中摇曳。
村庄里的房屋大多是低矮的平房,屋顶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积雪,烟囱里冒出的炊烟袅袅升起,在冷空气中很快消散。
远处的远山被一层薄雾笼罩着,轮廓模糊不清。这一切,如同一幅正在被急速卷起的、属于他过去三十年人生的漫长画卷,每一个场景都清晰地刻在他的脑海里。
他的大脑,此刻正像一台高效运转的超级计算机,将县城的困局 ——
前几天,他经营的维修店被当地的地痞黑皮带人砸得稀烂,店里的设备损坏严重,零件散落一地,连墙上挂着的营业执照都被撕得粉碎,黑皮还放话让他滚出县城;
苏瑾瑜带来的契机 —— 这些优质铺面背后蕴含的商业机遇,一旦拿下,很可能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家庭的责任 ——
妻子苏晚晴还在燕京养病,之前在上海小姑的同济医院好的差不多了,需要长期康复治疗,女儿笑笑才五岁,正是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
以及对未来的野心 —— 他不甘心一辈子困在小县城,渴望能做出一番大事业,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所有这些变量一一输入,进行着一场冷静而深刻的战略思辨。
这场突如其来的、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如同一盆掺杂着锋利冰碴的北极海水,不仅浇灭了他心中最后一丝对于 “小城安逸” 的幻想,
更让他对 “权力”、“安全” 与 “规则” 这些宏大概念,有了刻骨铭心、源自切肤之痛的理解。
他清晰地记得,当时黑皮带人冲进店里时,那嚣张跋扈的神情,嘴里骂骂咧咧地说着 “在这县城里,老子说了算”,
旁边的邻居们虽然都在门口围观,却没人敢上前阻拦,甚至连报警后,警察也是过了很久才慢悠悠地赶到,
来了之后只是简单地询问了几句,做了个笔录就走了,对黑皮的恶行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处罚措施。
他隐约触摸到,在这个看似由人情与关系主导的小社会里,实则运行着一套更为冷酷的潜在法则。
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与詹姆斯・A・罗宾逊在其巨著《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曾深刻阐释了 “包容性经济制度” 与 “汲取性经济制度” 对于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包容性经济制度” 鼓励创新、保护私有财产、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能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
而 “汲取性经济制度” 则是少数人利用权力掠夺多数人的财富,压制创新,最终会导致国家经济停滞甚至衰退。
将这一理论微缩到小县城这个具体生态中,林凡恍然惊觉,自己所面对的,正是一种隐形的、“汲取性” 的潜规则网络。
黑皮之流,不过是这个网络末端最粗暴、最可见的执行工具。
就像之前,县城里有一家新开的超市,因为没有给当地的某个 “大哥” 交保护费,不到一个月就被各种理由刁难,最后不得不关门大吉。
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护自己和家人,不被吞噬或压榨,只有两条路可走:
要么彻底放弃原则,融入并成为这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就像有些人为了生意,主动去巴结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甚至参与到一些不正当的交易中(这完全违背了他的良知与底线);
要么,就必须让自己足够强大,强大到能够建立自己的规则体系,或者,寻找到一个更高级、更包容、更讲规则的秩序作为依托。
而苏瑾瑜和他背后的苏家,无疑代表着后者,代表着一种能够穿透地方性黑暗的、更高维度的力量。
苏家老太爷苏定方是国家七大常委退休,笑笑姥爷苏振邦是军部高层领导,笑笑大舅苏瑾华是华北军区副司令,
二舅苏瑾国是燕京市委书记,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当时的中国,拥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影响力。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远在燕京的妻子晚晴。
脑海中浮现出她因伤病而略显苍白的脸庞,记得上次去上海看她时,她正在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医生说她的腿部恢复情况不太理想,需要更加刻苦地训练。
她咬着牙,额头上布满了汗珠,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艰难,却从未放弃过,训练服都被汗水浸透了,紧紧地贴在身上,那坚韧的面容深深烙印在林凡的心里。
耳边回响起女儿笑笑那银铃般清脆的笑声,上次打电话时,笑笑在电话那头奶声奶气地说:“爸爸,我好想你呀,你什么时候回来陪我玩呀?”
那笑声能涤荡一切阴霾,还有她对自己全然的、毫无保留的依赖,每次视频,笑笑都会把自己画的画拿给林凡看,兴奋地讲解画里的内容。
“家” 这个字眼,此刻在他心中,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温情与休憩的港湾,而是他必须用实实在在的实力、用坚不可摧的堡垒去守护的核心资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
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清晰地勾勒出个体成长的路径。
林凡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正经历着一场关键的跃迁 ——
他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生理需求(有饭吃、有地方住)与安全需求(家人身体健康、生活稳定)的基本满足,
他正在强烈地追求更高层级的 “归属与爱的需求”(能更多地陪伴家人,让家人感受到自己的关爱),以及 “尊重需求”(在社会上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不再被黑皮之流随意欺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