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订单如潮至,情意暗滋生 (第2/2页)
苏青禾赶紧点头,心里却有点慌。她连夜让春燕她们把染坊打扫了一遍,又把染谱和用料清单整理好,连染缸的木盖都擦得锃亮。
第二天,布朗先生的助理准时到了。是个戴金丝眼镜的年轻人,说话客气,却格外仔细,不仅看了染缸和布料,还检查了洗手池和晾布架,连苏青禾记的用料笔记都翻了半天。
“苏师傅的工序很规范,比我在印度看到的染坊还干净。”助理最后笑着说,“布朗先生让我带句话,他很期待这批‘雨过天青’,还说如果质量好,以后每年都订一千块。”
一千块!苏青禾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送走助理,她激动地在院里转了三圈,赵小玲抱着她的胳膊跳:“姐!咱们要发大财了!”
刘桂兰也抹着眼泪笑:“这都是你妈在天上保佑,青禾,你总算熬出头了。”
正热闹着,陆时衍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举着张纸:“批了!非遗申请批下来了!市里说下个月给你发证书!”
染坊里顿时爆发出欢呼声。春燕她们拿出攒的零钱,让大妞去买糖,说要好好庆祝;赵小玲翻出最好的绣线,说要给证书绣个布套;刘桂兰则杀了只老母鸡,说要给大家炖鸡汤。
晚饭时,院里摆了张长条桌,炖鸡汤冒着热气,贴饼子金黄酥脆。陆时衍被拉着坐在苏青禾旁边,春燕她们起哄让他喝酒,他红着脸推辞:“我明天还要上班呢。”
苏青禾给他盛了碗鸡汤:“别听她们的,喝这个暖和。”汤碗碰到一起时,两人的目光撞了个正着,又赶紧错开,碗沿的热气里,仿佛藏着说不出的话。
酒过三巡,春燕忽然说:“苏师傅,陆同志,你们俩站在一起,就像浅蓝配藏青,特别登对。”
这话一出,院子里顿时安静了。苏青禾的脸比染缸里的红布还艳,低头扒着碗里的饭,耳朵却竖得老高。陆时衍咳了两声,刚要说话,赵小玲抢着说:“陆同志对我姐可好了,送布送材料,还帮着找工人,比亲哥还亲!”
刘桂兰笑着打圆场:“都是好孩子,互相帮衬是应该的。来,吃菜,鸡汤要凉了。”
那晚的月亮特别亮,把染坊的白墙照得像蒙了层霜。苏青禾躺在床上,听着隔壁赵小玲均匀的呼吸声,心里却像揣了团染液,说不清是甜还是暖。她想起陆时衍帮她抬染缸时,胳膊上暴起的青筋;想起他看她染布时,眼里的专注;想起春燕说的“登对”,脸颊又开始发烫。
第二天一早,苏青禾去仓库取蓝靛泥,发现缸边放着双新做的棉鞋,针脚细密,鞋面上还绣着朵小小的蓝花。旁边压着张纸条,是陆时衍的字迹:“冬天快到了,染缸边凉,穿上暖和。”
苏青禾捧着棉鞋,像捧着团炭火,连指尖都暖烘烘的。她想起自己还给他缝了个布包,放染谱正好,却总没勇气送出去。
“姐,发什么愣呢?”赵小玲跑进来,看见棉鞋眼睛一亮,“这是陆同志送的吧?真好看!你快试试合不合脚。”
苏青禾穿上棉鞋,大小正合适,鞋底软软的,走在青石板上都不觉得硌。她走到院里,看见陆时衍正在帮春燕她们搬白棉布,阳光落在他身上,像镀了层金。
她忽然鼓起勇气,从屋里拿出那个布包走过去:“陆同志,这个……给你。”布包是月白色的,上面绣着株兰草,是她熬夜绣的。
陆时衍接过布包,手指碰到她的指尖,像有电流窜过。他打开一看,眼睛瞬间亮了:“这是你绣的?真好看。”
“你装染谱用。”苏青禾说完,转身就跑,后背却像长了眼睛,知道他正看着自己,脚步都带着飘。
陆时衍摸着布包上的兰草,嘴角忍不住往上翘。春燕凑过来看:“陆同志,这布包是苏师傅绣的吧?针脚跟她染的布一样细。”
陆时衍没说话,把布包小心地放进怀里,像藏了个秘密。阳光穿过染坊的院子,照在晾着的布料上,红的、紫的、蓝的,像一片流动的彩虹。
苏青禾站在染缸边,看着里面泛着的“雨过天青”色,忽然觉得,这染液里不仅能染出布的颜色,还能晕出人心的颜色——那些藏在日子里的暖,那些说不出口的意,都在这缸里慢慢沉淀,像最醇厚的蓝,浓得化不开。
她知道,订单会越来越多,染坊会越来越大,但此刻,她更在意的是,那双棉鞋暖不暖,那个布包合不合用。这些比订单更重的情意,才是染坊里最珍贵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