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伪造痕迹 (第1/2页)
严伯带来的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在顾晚晴心中掀起惊涛骇浪。柳氏与丞相府的关联,以及那批神秘的“西域香料”,几乎将阴谋的轮廓勾勒清晰。然而,要将这推测变为能扳倒敌人的铁证,她还需要更直接、更无可辩驳的证据——那封“毒信”本身。
夜深人静,顾晚晴毫无睡意,在昏暗的室内缓缓踱步。脑海中,前世零星学到的现代刑侦知识,与这一世对笔墨纸砚的认知,相互碰撞、交织。
模仿笔迹,纵然形似,但书写时的状态、力道、习惯,尤其是心绪,总会留下细微的差别。一个处心积虑构陷他人、甚至可能深知此事关乎无数人性命的模仿者,在落笔时,真能做到与父亲平日批示公文、书写奏章时一般的心境吗?
不可能。
紧张、兴奋、或许还有一丝恐惧……这些情绪会影响呼吸,影响运笔的节奏,甚至影响下笔的力度和蘸墨的频率。
她骤然停下脚步,目光锐利地看向虚空。
墨迹!
若是模仿者在书写时,因心绪不宁导致蘸墨不均,或是书写速度时快时慢,那么墨迹在纸张上洇染、干涸的程度,必然会与正常书写有所不同!尤其是笔划的起笔、收笔、转折连接之处,这些细节最能体现书写者的节奏和控制力。紧张可能导致某些笔划墨色过浓,干涸缓慢,形成不自然的晕染;而某些地方可能因行笔过快、蘸墨不足而显得干涩、飞白,墨色浅淡。
这种因心理状态导致的物理痕迹差异,在这个依赖肉眼和经验判断笔迹真伪的时代,极容易被忽略,但对于知晓其中关窍的她来说,却可能是撕破伪装的突破口!
更何况,那信纸还浸有“岁月灰”奇毒。此毒能加速载体老化,是否也会对墨迹的固化过程产生影响?不同的墨,与毒质相互作用,是否会显现出不同的细微特征?
她必须亲眼看到那封信!
不是凭记忆,不是靠描述,而是真真切切地,用她的眼睛,观察每一个笔划的墨色浓淡、洇染边界、干涸状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