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思乡镇里思乡(二) (第2/2页)
这天午休,他正对着电脑修改项目方案,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来电显示是 “思乡镇王叔”—— 那是旅馆老板,当初林风离开时,两人互留了联系方式。他连忙接起电话,王叔爽朗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林风啊,还记得我不?告诉你个好消息,咱们镇的乡村旅游规划批下来啦!大伙都惦记着你,想请你回来帮帮忙,你看方便不?”
林风的心猛地一跳,手里的笔 “啪” 地掉在桌上。他想起离开时对村民们说的 “我一定会回来”,想起那些在稻田里插过的秧、古桥上听过的风、中秋夜吃过的月饼。“王叔,我当然方便!” 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我这就向公司申请,尽快回去!”
挂了电话,林风再也无心工作。他翻出压在文件堆下的调研笔记,泛黄的纸页上记满了村民的建议:“望乡山步道可以加些休息亭”“思乡河沿岸能种些垂柳”“古村落的老房子得好好修,别让它塌了”…… 每一条后面都画着小小的对勾,那是他当时暗下决心要实现的承诺。
一周后,林风再次踏上了前往思乡镇的路。汽车驶进主街时,他一眼就看到了变化:街口立起了木质牌坊,上面刻着 “思乡镇” 三个烫金大字,两旁挂着红灯笼;曾经坑洼的路面铺成了青石板,几个孩子踩着滑板车呼啸而过,留下一串笑声。
“林风!这里!” 王叔早已在牌坊下等候,身边还站着老爷爷和老奶奶。老奶奶拉着他的手,上下打量着:“瘦了点,是不是城里工作太累?快跟我回家,我给你炖了鸡汤。” 老爷爷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
当晚,村民们又聚到了一起,还是在老奶奶家的四合院。院子里摆了两桌菜,炖鸡汤、炒腊肉、凉拌野菜,都是林风熟悉的味道。大家围着他问个不停,“城里的地铁是不是比汽车快?”“听说高楼里能看到云彩,是真的吗?”“咱们的旅游项目啥时候能开工?” 林风一一回答,看着满院熟悉的笑脸,心里满是踏实。
席间,村支书拿出一份规划图,铺在桌上:“林风,你是专业的,这图你帮着看看,哪里需要改。” 林风凑过去,指着图上的古村落区域:“这里的老房子得保留原貌,咱们可以把部分民居改成民宿,让游客体验老底子的生活;望乡山的步道要修得缓一点,方便老人和小孩走,再在山顶建个观景台,能看到更远的风景。”
村民们听得频频点头,王叔一拍大腿:“就按林风说的来!咱们明天就分工,年轻人去清理步道,老人在家做些手工,等游客来了能卖些钱。” 林风看着大家干劲十足的样子,心里涌起一股热流 —— 他知道,自己这次回来,不仅是为了兑现承诺,更是为了守护这份让他牵挂的乡愁。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林风就跟着村民们上了望乡山。山路比他上次来的时候好走了些,村民们提前清理了杂草,还垫了些碎石。他扛着铁锹走在队伍里,身边的小伙子们说说笑笑,时不时有人递来一瓶水:“林风哥,累了就歇会儿,咱们不急。”
爬到半山腰时,林风看到几个老人坐在石头上休息,手里还拿着竹编。“张奶奶,您怎么也来了?” 他走过去问道。张奶奶笑着举起手里的竹篮:“我编些篮子、簸箕,等游客来了能卖,也给咱们镇添点特色。” 林风看着那精致的竹编,想起小时候奶奶也会编这些,他蹲下身:“张奶奶,我跟您学学呗?”
张奶奶教得耐心,林风学得认真。虽然手指被竹条磨得发红,但当他编出一个小小的竹筐时,心里满是成就感。“不错不错,有天赋!” 张奶奶夸赞道,周围的人也跟着笑起来。林风看着手里的竹筐,突然觉得,这些手工制品里藏着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代代人对家乡的热爱。
中午休息时,大家坐在田埂上吃午饭。林风拿出从城里带来的面包,却被王婶塞了一个菜团子:“吃这个,比面包顶饿。” 菜团子是用玉米面做的,里面包着青菜和肉末,咬一口满是香味。他一边吃,一边和身边的大叔聊天,大叔说:“咱们镇以前穷,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好了,有了旅游项目,孩子们说不定就能回来了。”
林风心里一动,他想起调研时遇到的一个叫小石头的男孩,当时小石头说 “长大了要去城里,再回来建设思乡镇”。他问大叔:“小石头现在怎么样了?” 大叔笑着说:“那孩子出息了,在城里上初中,放假就回来帮家里干活,还说要给咱们镇设计标志呢。”
下午,林风跟着村民们去修古村落的老房子。老房子的木门已经有些腐朽,瓦片也掉了不少。他和木匠李师傅一起换木门,李师傅一边刨木头,一边说:“这房子有几十年了,我小时候就在这儿玩,可不能让它塌了。” 林风看着李师傅专注的神情,想起自己老家的老房子,要是当年能好好保护,是不是也能像这样,留住更多回忆?
干活的时候,林风发现墙角有一株蒲公英,白色的绒毛在风中轻轻摇晃。他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的院子里,经常追着蒲公英跑,把绒毛吹得漫天都是。他小心翼翼地把蒲公英挖出来,种到了院子门口的空地上:“让它在这里好好长,以后游客来了,也能看看咱们这儿的花草。”
夕阳西下时,老房子的木门换好了,瓦片也重新铺过,看起来精神了不少。林风站在门口,看着夕阳洒在斑驳的墙面上,心里满是欣慰。他拿出手机,给父母打了个电话:“爸,妈,我在思乡镇挺好的,这里的房子修好了,特别漂亮,等你们有空,我带你们来看看。” 电话那头,父母的声音满是欣慰:“好啊,我们等着。”
日子一天天过去,思乡镇的变化越来越大。望乡山的步道修好了,两旁种上了桃树;思乡河沿岸栽了垂柳,还建了几个钓鱼台;古村落的老房子改成了民宿,门口挂着红灯笼,窗户上贴着窗花;村民们的手工作品摆在了村口的小店里,竹编、土布、剪纸,琳琅满目。
这天,是思乡镇乡村旅游项目开业的日子。一大早,镇里就热闹起来,红灯笼挂满了主街,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林风穿着村民们送的土布衣裳,忙着招呼游客。有游客问他:“这里为什么叫思乡镇啊?” 林风笑着说:“因为每个人来到这里,都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乡愁。”
游客们跟着林风逛古村落,看老房子,听村民们讲过去的故事;去望乡山爬山,在山顶的观景台看风景,吹着山风聊天;到思乡河边钓鱼,看着垂柳在风中摇曳,感受着乡村的宁静。有个阿姨说:“这里太舒服了,比城里安静,空气也好,下次我要带家人来。”
中午,游客们在民宿里吃饭,吃的都是村民们自己种的蔬菜、养的鸡鸭,还有手工做的馒头、面条。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纷纷夸赞:“这才是家乡的味道!” 林风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心里满是自豪 —— 他知道,这些味道里藏着的,是思乡镇的温暖,也是每个人心里的乡愁。
下午,小石头回来了,他真的给思乡镇设计了标志:一个由山、水、老房子组成的图案,下面写着 “思乡镇 —— 你的乡愁栖息地”。小石头把标志贴在村口的牌坊上,兴奋地说:“林风哥,你看,这是我设计的,以后大家看到这个标志,就知道是咱们思乡镇了!” 林风摸了摸小石头的头:“设计得真好,以后咱们镇会越来越有名的。”
傍晚,游客们渐渐散去,村民们聚到了思乡河边的大榕树下。有人提议:“林风,你给咱们唱首歌吧,就唱你上次在山顶哼的那个。” 林风有些不好意思,但看着大家期待的眼神,还是点了点头。他清了清嗓子,唱起了那首在思乡镇学会的民谣:“思乡镇,思乡愁,山清水秀绕心头;老房子,旧时候,梦里常回家门口……”
歌声在河边回荡,村民们跟着轻轻哼唱,有的人眼里泛起了泪光。林风看着身边的人们,看着远处的青山、近处的河水,突然明白,乡愁不是对过去的怀念,而是对家的眷恋,对根的坚守。思乡镇不仅是他的第二个故乡,更是所有心怀乡愁的人的栖息地。
夜深了,林风站在老奶奶家的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月亮。月亮圆圆的,和去年中秋夜的一样亮。他想起了初到思乡镇的迷茫,想起了和村民们一起劳作的快乐,想起了项目开业时的热闹。他知道,自己再也不会离开这里了 —— 这里有他牵挂的人,有他热爱的土地,有他永远的乡愁。
他拿出手机,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思乡镇的夜景照,配文:“此心安处是吾乡,思乡镇,我回来了,再也不走了。” 不一会儿,评论区就热闹起来,有同事问他:“真的不回城里了吗?” 他回复:“回,只是我的家,现在在这里了。”
月光洒在院子里,照亮了墙角的蒲公英,白色的绒毛在风中轻轻摇晃,像是在为他祝福。林风知道,未来的日子里,他会和村民们一起,把思乡镇建设得更好,让更多人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乡愁,让这份乡土间的温暖,永远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