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感言 (第1/2页)
《都市仙医狂少》落笔之际,窗外的霓虹正漫过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像极了书中沈惊尘初入都市时,眼中映出的那片既疏离又滚烫的光。
写下这个故事的缘起,或许藏在某个加班到凌晨的深夜。
看着医院急诊室亮如白昼的灯,听着救护车呼啸而过的鸣笛,忽然想:如果那些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绝境里,藏着另一种可能呢?不是悬浮的玄幻,而是把古老医道的根,扎进都市的土壤里——让银针与手术刀在ICU相遇,让草药香混着咖啡味飘进CBD,让修行者的“道”,撞上现代人的“愁”。
沈惊尘这个角色,最初并非“狂少”。
他更像个背着药箱的孤独行者,带着一身不合时宜的执拗。
他会对着CT片皱眉,说“这病灶在五行属火,得用淬了晨露的薄荷引气”;也会在面对资本大佬的威胁时,慢悠悠地给盆栽换土,“你这富贵病,缺的不是进口药,是凌晨四点的山风”。
他的“狂”,从来不是年少气盛的张扬,而是对“医”的纯粹——不被名利裹挟,不为规则束缚,只认“人命”二字。
为了让这份“狂”落地,我翻了不少老医书,也跑过市井里的老药铺。
看坐堂的老大夫用三根手指搭脉,能说出病人十年前的旧伤;看中药房的伙计抓药时,秤杆起落间分毫不差,嘴里还念叨着“药有君臣佐使,人有善恶忠奸”。
这些细碎的烟火气,成了沈惊尘的血肉。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是会蹲在路边给流浪狗包扎,会因为买不起地铁票步行两小时去出诊的“凡人”,只是他的“凡人之躯”里,装着千年医道的魂。
故事里的冲突,从来不止于“治病救人”。
当西医的“科学”遇上中医的“玄奥”,当资本的“利益”撞上医者的“仁心”,当都市的“快”撕扯着修行的“慢”,沈惊尘就像一根楔子,钉在这些矛盾的裂缝里。
他会用道家吐纳术帮过劳的程序员调理气血,也会在学术论坛上,把质疑者的论文批得只剩纸页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