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九十八章王建:从穷小子到“张王乐府”,

第九十八章王建:从穷小子到“张王乐府”,

  第九十八章王建:从穷小子到“张王乐府”, (第2/2页)
  
  在幽州的十三年,王建从一个二十岁的书生,变成了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他的脸被风沙吹得粗糙,手因为常年握笔、写文书,磨出了厚茧,眼睛里也没了早年的青涩,多了几分沧桑。他寄回家的俸禄,让母亲的日子好过了些,可他自己,却常常在夜里失眠——他见过太多死亡,太多分离,太多苦难,这些都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里,只能靠写诗来排解。
  
  有次他跟着军队到了一个叫“蓟门”的地方,夜里睡不着,走出帐篷,看到月亮挂在天上,照在荒凉的边塞,突然想起了远在颍川的母亲,想起了学馆里的张籍。他掏出纸笔,借着月光写了首《蓟门行》: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他觉得像个“古老”,在边塞待了这么久,功业没成,头发却白了,连当年崇拜的霍将军,也觉得遥远。
  
  可也就是这十三年的边塞生活,把王建“磨”成了真正的诗人。他不再是那个只能写身边小事的寒门书生,而是能看透社会现实、为底层人说话的“写实诗人”。他见过士兵的苦,后来就能写百姓的苦;他见过边将的贪,后来就能写官吏的恶。这些经历,成了他后来创作“乐府诗”的家底——那些从刀光剑影里长出来的诗,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有力量。
  
  贞元末年,刘济去世,幽州军镇大乱。王建看着军营里的厮杀,看着曾经一起共事的人互相残杀,觉得累了。他收拾好诗稿,辞了官,一路向南,回了颍川。
  
  走的时候,他没带多少东西,只有一箱子写满诗的纸,还有一件张籍当年送他的厚棉袄——那件衣服,他穿了十三年,补丁摞着补丁,却一直没舍得扔。
  
  回到颍川的那天,母亲拄着拐杖,在村口等他。看到他回来,母亲哭着摸他的脸:“瘦了,黑了,可总算回来了。”王建抱着母亲,也哭了——十三年的边塞生涯,他没掉过几次眼泪,可在母亲面前,所有的坚强都崩了。
  
  那天晚上,母亲做了他最爱吃的面条,放了点腊肉。王建一边吃,一边跟母亲说边塞的事,说他写的诗。母亲听不懂诗里的大道理,却笑着说:“能平安回来就好,能写诗就好。”王建看着母亲的笑脸,突然觉得,十三年的苦,值了——他不仅活着回来了,还把那些苦难,写成了能留下来的诗。
  
  诗里的“人间烟火”:从边塞到市井,他的笔始终对着底层人
  
  回到颍川后,王建歇了一段时间,又开始四处奔波——他还是想考科举,想当一个能为百姓做事的官。可科举之路对他这样的寒门子弟来说,依旧难走。他考了几次,都没中,直到四十多岁,才终于考中了进士,当了个小官。
  
  可当官后的王建,没变。他没像别的官员那样摆架子,反而更关注底层人的生活。他的诗,也从边塞转向了市井,写卖炭的老人、织锦的农妇、守边疆的士兵,写他们的苦、他们的难、他们的希望。
  
  他写《田家行》: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农民们五月忙着收麦、缫丝,看似“欣欣悦悦”,其实是怕交不够赋税,盼着“免向城卖黄犊”,能保住家里的牛就好。王建写的不是“农家乐”,是农民“敢怒不敢言”的无奈——不用去县衙交税,就是最大的快乐。
  
  他还写《织锦曲》:
  
  “大女身为织锦户,名在县家供进簿。
  
  长头起样呈作官,闻道官家中苦难。
  
  回花侧叶与人别,唯恐秋天丝线干。
  
  红缕葳蕤紫茸软,蝶飞参差花宛转。
  
  一梭声尽重一梭,玉腕不停罗袖卷。
  
  窗中夜久睡髻偏,横钗欲堕垂著肩。
  
  合衣卧时参没后,停灯起在鸡鸣前。
  
  一匹千金亦不卖,限日未成宫里怪。
  
  锦江水涸贡转多,宫中尽著单丝罗。
  
  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
  
  织锦的女子,没日没夜地织锦,织好的锦“一匹千金不卖”,全要交给宫里,宫里还嫌不够,就算锦江水干了,还要多要。王建写的是织锦女的辛劳,也是对宫廷奢侈的无声批判。
  
  这些诗,后来被人称为“乐府诗”,他和张籍的乐府诗,因为风格相近、都写写实,被并称“张王乐府”。有人说,王建的乐府诗“字字见血,句句见泪”,他却说:“我把看到的写下来而已。”他没忘记是寒门出身,没忘记边塞的苦,所以他的笔,始终对着那些像他早年一样挣扎的底层人。
  
  晚年的王建,官越做越大,当了陕州司马、光州刺史,可他还是老样子——穿粗布衣裳,吃简单的饭,没事就写诗。他跟张籍还经常通信,互相寄诗,点评对方的作品。张籍写“家贫无易事,身病足闲时”,王建就回“自别青山归未得,羡君长听石门泉”,俩人还是当年学馆里的样子,头发都白了。
  
  约830年,王建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多岁。他去世后,家人整理他的遗物,发现除了一箱子诗稿,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他当了一辈子官,没贪过一分钱,没置过一亩田,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写诗上。
  
  后来有人把他的诗编成了《王司马集》,流传到现在。翻开这本书,你看不到“大诗人”的架子,只能看到一个从颍川寒门走出来的穷小子,一个在边塞摸爬滚打十三年的士兵,一个为底层人说话的官员——他把自己的苦难、别人的苦难,都写成了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道理,只有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现在再读王建的诗,还是会被戳中——读《渡辽水》,会心疼那些再也回不了家的士兵;读《田家行》,会想起那些在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读《寄张籍》,会想起年轻时一起共患难的朋友。这就是王建的厉害——他写的不是“诗”,是“人”,是每个在苦难里挣扎,却依然想好好活下去的人。
  
  他的人生,就像他写的诗一样,平凡却有力量。从颍川的穷小子,到边塞的幕僚,再到“张王乐府”的诗人,他没走什么捷径,一步一步,把苦难踩在脚下,把生活写进诗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