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 人工智能VS传统 (第1/2页)
李阳的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最终敲下回车。函数分支“multi_session_correlation_check”成功加载,系统日志刷新出一行绿色标记:【模块更新完成,关联检测精度提升至93.6%】。主屏右下角的实时扫描进度条正缓缓推进,七只持仓股逐一通过风险筛查,无一触发预警。
就在这时,实验室门被推开。
陈帆抬头,看见一位戴银边眼镜的中年***在门口,身后跟着两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没起身,只是将视线从屏幕移开两秒,又落回数据流上。
“你们就是金融洞察系统团队?”那人语气平和,目光扫过三块并列的显示器,“我是经济系的教授。”
张远迅速调出系统待机界面,遮住后台运行逻辑。李阳关闭了刚生成的行为分析报告窗口。
“听说你们用AI做市场预测。”教授走近几步,站定在主控台前,“准确率很高?”
“我们不做宣传。”陈帆说,“只看结果。”
“那我出个题目。”教授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打印件,放在操作台上,“下周沪铝期货周线走势,你们的模型能判断方向吗?”
李阳瞥了一眼文件标题:《基于时间序列与季节性因子的有色金属价格回归模型——沪铝案例预测》。下方图表显示,未来一周下跌概率为52%。
“你们认为会跌?”陈帆问。
“去库周期结束,下游需求疲软,历史同期九成概率回调。”教授语气平稳,“你们要是敢赌上涨,我们可以做个对照实验。”
张远看向陈帆。陈帆没有立刻回应,而是打开系统内嵌的商品期货分析模块,输入“沪铝”代码。界面跳转,三大维度评分随即浮现:
【跨市场基差】:现货贴水收窄,进口窗口关闭,支撑增强 → 评分8.4/10
【库存变动】:交易所仓单连续五日下降,降幅超去年同期 → 评分7.9/10
【持仓结构】:主力多头席位净增仓比例达17%,空头未明显跟进 → 评分8.1/10
综合评估:上涨概率87%。
“我们预测上涨。”陈帆调出推演路径图,投影到侧墙屏幕上,“驱动因素是政策预期叠加有色板块轮动。上周铜价已启动,铝作为低估值品种,存在补涨空间。”
教授盯着图表看了几秒,眉头微皱。“你们的模型怎么解释这种联动?有没有协整检验?误差修正项设定是多少?”
“我们不依赖单一统计框架。”陈帆答,“系统融合了基本面变化速率、资金流向突变点和跨品种相关性动态权重,这些变量在过去两年训练中验证过有效性。”
“可你们无法解释每一步决策逻辑。”教授声音略提,“黑箱输出再准,也不能替代理论推导。”
“您上次发表的文章里提到,均值回归适用于稳定周期。”李阳忽然开口,“但今年宏观波动加大,传统参数滞后明显。我们查过您团队前三个月对‘锌’和‘螺纹钢’的预测,偏差分别达到6.3%和8.1%,而我们的系统同期误差控制在2.7%以内。”
教授沉默一瞬,随即点头:“所以你是说,现实比模型更快?”
“是数据反应速度的问题。”陈帆接道,“你们用周频数据建模,等得出结论,行情已经走完一半。我们每十五分钟更新一次因子状态,捕捉的是趋势拐点前的信号积累过程。”
教授看着屏幕上的时间轴,上面密布着不同颜色的标记点,代表系统在过去三个月对各类商品的预测节点。红色为错误,绿色为正确。视野所及,几乎全是绿。
“那就实战见真章。”他说,“以这周收盘价为准,谁的判断更接近实际走势,算谁赢。”
“可以。”陈帆点头,“但不是为了争输赢。如果您愿意,赛后我们可以共享这次推演的数据链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