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 引入波动率因子 (第1/2页)
陈帆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代码,屏幕中央的进度条跳至百分之百。系统日志弹出一条新记录:【VolatilityFactor_v1.0】模块加载完成。
他没有抬头,也没有说话,只是将鼠标轻轻推向张远的方向。
张远接过操控权,调出“深万科”的实时盘口数据流。画面左侧是Level-2逐笔成交的滚动列表,右侧则是刚刚上线的波动率监控面板。一条淡黄色曲线正缓慢爬升,标注着“BVP指数:87%分位”。
“连续五天了。”李阳站在SGI工作站旁,盯着后台任务队列,“每小时更新一次历史波动率,剔除尾盘异常样本后,它的价差扩张趋势依然没断。”
陈帆终于开口:“不是偶然蓄势,就是有人在压盘吸筹。”
三人沉默了一瞬。这不是他们第一次面对横盘股,但以往模型只能识别量能变化或资金流向,对价格僵持背后的潜在风险缺乏量化工具。而现在,这条缓缓上扬的曲线,像是从静止水面下探出了某种脉动。
“试一把?”张远看向陈帆,“小仓位做空,配上动态对冲,走一遍流程?”
“现在就开。”陈帆点头,“用沪深三百期货做对冲标的,每五分钟根据最新波动率调整头寸比例。”
李阳迅速切换到交易模拟界面,设定参数逻辑。系统自动计算出初始空单规模,并绑定股指期货的反向仓位。风控规则同步写入——若股价单日涨幅突破9%,立即平仓止损;若波动率继续上升,则按梯度加码。
指令发出三秒后,账户状态更新:【持仓建立】深万科融券卖出50手,对应买入沪深三百期货合约0.8张。
时间刚过上午九点四十分。
开盘后前二十分钟,股价走势如常,小幅震荡于昨日收盘价附近。BVP曲线维持缓步抬升,未触发任何预警信号。系统每隔三分钟刷新一次对冲比例,期货仓位微调两次,幅度均在0.1张以内。
“平稳得有点假。”张远低声说。
话音落下不到两分钟,行情突变。
一笔两千手的大单直接砸穿买一档,股价瞬间下挫1.3%。买盘迅速补位,三秒内拉回跌幅,随后又有一波快速拉升,涨幅一度逼近4%。
主控台右上角的风险提示灯闪了一下,随即熄灭。
“高频撤单密度增加。”李阳盯着原始报文,“卖二到卖五档出现连续挂单又撤单的情况,节奏很规律。”
陈帆调出过去十分钟的逐笔数据图谱,放大到毫秒级时间轴。几处密集的“挂-撤”动作恰好出现在价格跳空之前,像是一只手在试探市场的反应力度。
“不是散户。”他说,“这是训练过的操盘节奏。”
此时,BVP指数跃升至91%分位,系统自动标记为“高危波动区间”。对冲模块启动预设响应机制,将期货仓位提升至1.2张,同时发出减仓提醒。
“要不要先落袋一部分?”张远问。
“再等等。”陈帆盯着波动率曲线,“它还没真正发力。”
十点十七分,股价再度跳水,这次跌势更猛。一波三千手以上的抛单连续涌出,成交量瞬间放大四倍。短短三十秒内,跌幅扩大至6.7%,技术图形呈现出明显的破位形态。
账户浮亏迅速攀升至4.3%。
张远的手悬在确认键上方,呼吸略显急促。只要他一点,空单就会全部平掉,亏损锁定,但后续可能的收益也归零。
“别动。”陈帆的声音很轻,却压住了整个机房的节奏。
他调出过去三年同类结构的回测案例库。当BVP值处于85%以上且伴随高频挂撤行为时,后续一日平均振幅达9.2%,其中73%的情形最终以大幅震荡收场,而非单边下跌。
“这不是出货。”他指着屏幕,“是在制造恐慌,逼散户交筹码。”
就在他说完的刹那,股价开始反弹。
十点二十五分,一笔五千手的买单直接扫光卖一至卖三档,价格被推高至接近涨停。盘口热度骤然飙升,换手率在五分钟内突破5%。
“疯了?”张远瞪大眼,“这算什么走势?”
“多空都在加码。”陈帆冷静回应,“但我们不怕。对冲仓位已经升到1.5张,而且——”
他话未说完,系统警报再次响起。
【异常信号】深万科卖五档出现836手大单撤单
【关联分析】五秒后买盘加速,价格跳涨0.5%
几乎同时,BVP指数突破95%分位,进入极端区域。系统自动执行第一阶段减仓指令,平掉三分之一空头头寸,并将期货对冲比例上调至1.8: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