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 三人组48小时攻坚 (第1/2页)
张远把最后一口面汤喝完,把纸碗往旁边一推,盯着屏幕上的进度条:“还差一点。”
陈帆没说话,手指在键盘上敲得极快。命令行窗口不断滚动着日志信息,每一条都标记着数据抓取的状态。李阳靠在椅子上闭眼休息,嘴唇干裂,额角渗出细汗,但手还搭在鼠标上,随时准备接替操作。
三个人已经在机房坐了整整三十六个小时。
从昨天下午开始,他们就锁定了东方财富网的历史行情页面。目标明确:把过去三年的日线数据完整搬进系统数据库。手动录入的时代必须结束,这是陈帆定下的死线。
可现实比预想的更难缠。
网站没有API,页面结构混乱,部分价格数据藏在注释段里,常规解析根本抓不到。他们试了三次,前两次程序跑了一半就被服务器切断连接,第三次虽然成功下载了几百条记录,但字段错乱,时间戳全部偏移。
“不能再用单线程硬顶了。”陈帆终于开口,声音沙哑,“请求太密集,对方有监测。”
张远抹了把脸:“那就装人。我们让每次访问间隔随机,加上真实浏览器头,再伪造来源页跳转路径。”
“你写头信息生成器。”陈帆迅速分配任务,“李阳,你改解析逻辑,别走DOM树了,直接按文本流扫描,找到‘收盘价’关键字后往前推定位股票名。”
李阳睁开眼,点头:“可以加一个缓冲区,读一行处理一行,内存不会爆。”
“好。”陈帆调出架构草图,在纸上画出两个队列,“主线程控制调度频率,子线程负责实际抓取。每个请求前插入延时函数,范围设在三到八秒之间,模拟人工翻页节奏。”
张远凑过来:“Referer也得变,不然容易被识破。”
“你负责伪造。”陈帆说完,立刻回到电脑前,开始重构主控脚本。
凌晨两点十七分,第一版联合程序上线测试。
张远写的请求伪装模块成功绕过了User-Agent检测,李阳的字符串扫描精准命中了嵌套在HTML注释中的成交金额。当第一条完整的数据记录写入Access数据库时,屏幕弹出绿色提示框:“INSERT SUCCESS”。
“成了!”张远猛地站起来,拍了下桌子。
李阳没动,盯着校验结果反复核对字段顺序。他删掉一条异常数据,重新运行校准脚本。
陈帆看了眼时间,低声说:“继续。这只是单日数据,我们要的是三年。”
新一轮抓取启动。机器嗡嗡作响,硬盘灯频繁闪烁。校园网带宽有限,每次只能维持两个并发连接。他们不得不把任务拆成小批次,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往外搬数据。
第四十二小时,警报响起。
硬盘空间不足。
李阳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缓存文件没清理,临时日志占了两百兆。”
“删掉历史日志。”陈帆快速操作,“以后每小时自动归档一次,只留最近三次运行记录。”
张远起身:“我去买点吃的,你们撑住。”
他回来时拎着两提红牛、几包压缩饼干和三盒速食面。李阳已经改完存储逻辑,启用压缩归档模式,释放出近三百兆可用空间。
“够用了。”他说,声音很轻,但眼神亮着。
陈帆接过红牛,拉开拉环喝了一口。甜腻的液体滑下去,脑子稍微清醒了些。他看了一眼旁边的服务器状态监控——CPU占用稳定,内存余量充足,网络延迟保持在二十毫秒以内。
“再试最后一次。”他说。
新版程序加载完毕。这次他们加入了动态IP轮换机制,利用校园网多个子网段的地址池进行切换。李阳优化了解析规则,加入容错机制,即使某条数据格式异常也不会导致整个进程崩溃。
倒计时三秒,启动。
进度条缓缓推进。一千条、五千条、一万条……数据源源不断地流入本地数据库。每一笔都被打上时间戳,并自动关联到对应的股票代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