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 两万块的重量:设备的升级 (第1/2页)
台灯亮起,昏黄的光落在桌面上那本存折上。陈帆的手指轻轻压住边缘,翻开第一页,母亲的名字安静地印在那里。他没再看第二眼,合上存折,抽出里面的两万块钱,一张张点了一遍。
钱是昨天刚取出来的,纸币还带着银行特有的潮气。他把钱整齐叠好塞进背包夹层,拉链拉紧时发出轻微的摩擦声。窗外天刚亮,楼道里有邻居开门、关门的声音,远处传来早班公交的喇叭。他背上包,锁门下楼。
电脑城还没开门,他在门口站了十几分钟。铁皮卷帘门哗啦啦升起,一家家店铺亮起灯。他径直走向最里面那间挂着“宏远科技”招牌的店面。柜台后的男人穿着深蓝色Polo衫,胸前印着模糊的英文商标,正低头擦眼镜。
“我要配一台机器。”陈帆把背包放在地上,打开,“主频至少233MHz,奔腾II,64兆内存起步,硬盘四点三个G以上。”
老板抬眼看了看他,又低头继续擦镜片,“学生?”
“做数据分析。”他说,“Access和Excel要跑VBA宏,不能卡。系统装Windows 98 SE,驱动必须全兼容。”
老板这才认真打量他一眼,镜片后的眼神变了变。“你懂UDMA接口不?”
“支持DMA传输,比PIO快。”陈帆答得干脆,“主板得带ECC校验,数据不能出错。”
老板笑了下,转身从货架上拿下一块主板,“那你得加钱。”
“预算就这么多。”陈帆拍了拍背包,“但我只要性能最强的组合,不要显示器贵的,显卡也不用高端,重点在CPU、内存和硬盘稳定性。”
老板盯着他看了几秒,点点头,开始列配置单。两人低声讨论了半小时,最终定下方案:奔腾II 233MHz处理器,64MB EDO内存,4.3GB IDE硬盘,ATX机箱配稳压电源,外加15寸普通CRT显示器。总价一万九千八。
“差两百,我送你一条数据线。”老板说。
陈帆从包里掏出钱,一张张递过去。老板清点完,招呼学徒去仓库提货。组装过程在一个角落的小工作台上进行,陈帆全程站在旁边看着。当CPU被小心放入插槽,内存条咔哒一声卡进槽位时,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动了动,像是在确认每一个步骤是否到位。
中午前,主机装好了。老板接上电源,按下开关。屏幕闪了一下,出现BIOS自检画面,各项硬件识别正常。他运行了简易压力测试程序,CPU温度稳定,内存无报错。
“能用。”老板松了口气,“小子,你这配置,在咱们这儿算是顶配了。”
陈帆没说话,只是轻轻点头。他付了数据线的钱,叫来一辆三轮车,把主机和显示器捆在一起,亲自押送到家。
卧室不大,书桌原本放着一台老旧的486电脑。他把旧机搬开,腾出空间,将新主机摆在正中,接上电源和显示器。墙上的插座有些松动,他找来电工胶布缠了几圈,确保不会中途断电。
安装系统花了整个下午。第一次启动蓝屏,错误代码显示是硬盘控制器驱动不匹配。他重启进入CMOS,关闭了快速启动选项,重新安装时跳过非必要组件。第二次成功进入桌面,但中文显示乱码。他调出控制面板,更改系统区域设置为简体中文,重启后再试。
Access 97光盘放进光驱,安装进度条缓慢爬行。期间电压波动了一次,显示器黑了一下,主机自动重启。他立刻拔掉电源,接上从旧家电市场淘来的稳压器,重新开始。
晚上八点,软件全部装完。他插入软盘,运行自己写的VBA脚本,尝试导入历史数据。程序读取了前一百条记录,跳出提示框:“字段匹配完成,时间戳校验通过。”
他长出一口气,靠在椅子上闭了会儿眼。
接下来是数据采集器的搭建。他打开《中国证券报》的网页,页面粗糙,只有零星几条快讯,表格结构混乱,没有API接口。他查看源码,找出包含股价信息的段落,编写正则表达式提取“股票名称”“收盘价”“涨跌幅”三个字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