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 周六实习:数据的奴隶 (第1/2页)
陈帆站在海通证券大楼门口,手里捏着那张淡蓝色的实习函。清晨的风从街口卷过,吹动了他衣角,也吹散了昨晚在网吧查到的一行行配置参数。他没有抬头看这座挂着巨大LOGO的大楼,而是低头确认了一下书包侧袋里的U盘——里面存着他昨夜重新整理的Access模板。
走进大厅时,保安接过他的学生证登记,动作熟练得像是每天都要重复几十遍。电梯里挤满了穿衬衫的人,他贴着角落站定,听见有人低声谈论“客户档案归档进度”。他不动声色地记下那人胸前工牌上的部门名称:数据分析部支持组。
指引他的是一位人事助理,年轻、语速快,边走边翻手里的文件夹。“你是这次大赛推荐过来的实习生,岗位在数据录入组,直属主管是李工。”她说完推开了走廊尽头的一扇玻璃门。
房间比他想象中小,十几张桌子排成三列,中间堆着几摞半人高的纸质档案盒。每张桌上都放着一台显示器泛黄的旧电脑,键盘边缘磨得发亮。空气里有股纸张受潮后的味道,混着打印机刚吐出的热墨气息。
“这就是你的位置。”她指向靠窗的一个空位,“李主管一会儿会来安排任务。”
陈帆放下书包,目光扫过邻桌。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正低头对着一张手写交易单,用铅笔在打印稿上逐条画钩。他左手边摆着计算器,右手边是一沓已录入的表格,上面密密麻麻标着红圈和修改痕迹。
“你也是新来的?”男人头也不抬地问。
“实习生,今天第一天。”
“哦,大学生?”
“高三。”
对方终于抬眼看了他一眼,嘴角扯了一下:“怪不得。这活儿没人抢,只能让你们学生顶着。”
话音未落,门口传来脚步声。李主管走了进来,衬衫扣到领口,袖口挽起一截,露出一块老旧的机械表。他手里拿着一份名单,视线在众人脸上掠过,最后停在陈帆身上。
“陈帆?”
“是我。”
“跟我来。”
办公室比外间更窄,墙上贴着一张2000年日历,桌面整齐得近乎刻板。李主管拉开抽屉,取出一个金属名牌,扔在他面前的桌上。
“别指望碰什么模型、分析、策略。这儿不是学校做项目的地方。”他声音平直,不带起伏,“你的任务很简单:把过去五年的客户交易记录,全部录入系统。纸质档转电子档,字段不能错,日期格式统一,金额保留两位小数。”
陈帆点头。
“每天目标三百条。错了三条以上,当天重做。”
“明白。”
“别想着偷懒。我们用的是内部单机系统,不联网,没法导出批量处理。所有数据必须手动敲进去。”
陈帆没反驳。他知道这个时代大多数券商的数据管理还停留在这个阶段——人工采集、本地存储、零自动化。但这正是问题所在。
上午八点四十七分,他坐在了自己的工位上。第一份档案被递到手中,封面写着“1995-1996年度散户账户流水”,内页全是手写或老式打印机输出的模糊字迹。他打开电脑,屏幕闪烁几秒后亮起,Windows 98的界面缓慢加载出来,桌面上只有一个“数据录入终端”的快捷方式,双击后弹出登录框。
他输入临时账号,进入系统。界面粗糙,字段排列混乱,甚至没有自动保存功能。他试着重启一次,确认这不是偶然故障。
隔壁那位老员工已经开始了工作。陈帆悄悄观察:对方先读一行原始记录,再转头敲键盘,每输完一条就按Enter,然后用笔在纸上划一道。节奏稳定,但极其缓慢。他默数了三十秒,共完成四条录入,其中一条因金额漏输一位被系统提示错误。
效率不到每小时五十条。
而他自己编写的VBA宏程序,在本地测试时三分钟就能完成两百条无误导入。差别不止十倍。
中午十二点整,午休铃响。大多数人起身去食堂,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陈帆没有动。他从书包里取出自己的U盘,插进主机USB口,轻车熟路地打开了隐藏文件夹中的“AutoEntry.exe”。
这是他在家反复调试过的简易自动化工具,基于Access数据库搭建,能识别扫描件OCR文本并映射字段。虽然无法直接接入公司系统,但足以证明可行性。
他找了一份废弃的样本文档,运行程序。进度条飞速推进,三百条模拟数据在一百四十秒内全部填入模板,并自动校验了异常值。
截图保存。
他退出程序,拔下U盘,放进内衣口袋。整个过程不超过五分钟,没有惊动任何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