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宁方远调研 (第2/2页)
"我们厂主要生产矿山机械,"刘厂长边走边介绍,"最辉煌时年产五千台套,现在...只剩八百左右了。"
"工人数量呢?"宁方远问。
"从三千减到八百。"刘厂长的声音低沉下来,"都是跟了我十几年的老工人,每裁一个,我这心里..."
宁方远拍拍他的肩膀,"转型不容易。你们有什么应对措施?"
刘厂长眼睛一亮,"我们搞了技术培训,让部分工人转岗到新设立的自动化车间。虽然投入大,但至少保住了两百个岗位。"
在自动化车间,宁方远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整洁的环境,现代化的设备,几个年轻工人正在操作电脑控制台。
"这是我们与省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智能生产线,"刘厂长自豪地介绍,"虽然只占全厂产出的20%,但利润占了50%。"
宁方远仔细询问了技术细节和投入产出比,不时点头。他注意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人正在指导年轻人操作。
"老同志适应新技术有困难吗?"宁方远走过去问道。
老工人憨厚地笑了,"开始是摸不着头脑,但厂里请大学生来教,慢慢就会了。我这把年纪还能学新东西,挺有成就感的。"
宁方远转身对随行人员说,"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汉东工人的素质。只要有合适的引导,传统产业工人完全能够适应技术升级。"
下午的行程转向完全不同的景象——汉东高新科技园。现代化的建筑群,绿树成荫的环境,与上午的老工业区形成鲜明对比。
"宁省长,欢迎莅临指导!"科技园管委会主任热情洋溢地迎上来。
宁方远摆摆手,"直接去看企业吧,我想了解真实运营情况。"
他们首先参观了一家专注于工业自动化的小型科技企业。年轻的CEO只有三十出头,却已经带领团队开发出多项专利技术。
"我们的控制系统已经应用在省内外十几家工厂,"年轻CEO充满激情地介绍,"能帮助传统企业提高30%以上的生产效率。"
宁方远饶有兴趣地试用了一下他们的演示设备,"技术很实用,市场推广有困难吗?"
"最大的问题是传统企业对新技术的接受度,"CEO坦言,"很多厂长更愿意维持现状,不愿冒险投入。"
接下来参观的几家高精尖企业各具特色,有的专注于新材料研发,有的在精密仪器领域取得突破。宁方远特别关注这些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详细询问了与高校的合作机制。
"汉东有很好的科研基础,"他对随行人员说,"关键是如何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方面需要政府搭建更好的平台。"
天色渐晚,但宁方远坚持按计划前往最后一站——位于城郊的互联网小镇。这个新兴的数字经济聚集区充满了年轻活力,咖啡厅里随处可见抱着笔记本电脑工作的创业者。
在一家专注于工业互联网的初创企业里,宁方远见到了几位刚从大城市回流的汉东籍年轻人。
"为什么选择回来创业?"宁方远好奇地问。
"家乡成本低,政策好,"年轻的创始人回答,"而且汉东有扎实的工业基础,正是我们做工业互联网需要的土壤。"
宁方远对他们的商业模式很感兴趣,"你们如何盈利?"
"我们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按效果收费,"创始人解释道,"比如帮一家服装厂优化供应链,节省的成本我们分成。"
回程的车上,宁方远一直沉默不语,脑海中回放着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当车驶过汉江大桥时,他突然开口:
"小陈,通知相关部门,明天上午开个碰头会。汉东的经济转型,我已经有了一些思路。"
夜幕下的汉东灯火璀璨,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