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2/2页)
柳氏迟疑:“那边风大,人更杂,怕不稳当。”
“稳。”孟鸢回,“他们忙,恰好吃得快;船家爱热气,包子一开笼就有人要。”
周临安看着她,眼底的防备又卸了一层,“我去借茶棚的火,掌柜认识我。”
“我去喊铁柱哥早点来。”周玉明扛起空篓,像一阵风窜出去。
柳氏“哎”了一声,抬手要拦,终究还是放下,转身去灶下添柴,“那就备馅。”
夜里,院里明火亮到半夜。
和面、发面,揉到出光;五花剁到微细,姜末葱花、胡椒盐酱,分三味:大肉、白菜肉、香菇肉;再备一盆素:韭菜鸡蛋。
手起擀面,剂子一掐一准,皮薄边厚,收口一褶一褶像开花。第一笼试蒸,揭盖那一刻,热气扑面,白雾腾起,包子一个个立得稳,皮透微亮,像撑得圆圆的小山包。
她夹起一个递给柳氏,“尝。”
柳氏先吹一吹,咬下去,汤汁冲在舌尖上,肉香压着葱姜的清,软而不烂,“好吃。”她眼睛都亮了。
周临安端着笔记本,在旁记“配方—时间—火候”,像在记一份学堂考题。
孟鸢笑:“明儿便知道答不对了。”
清早出门前,还有一桩事。
她把钱袋里剩下的二百来文塞进柜底,又从柜里摸出最初那张“欠条副本”,叠好放在箱角压着。
心里一口气这才彻底落到地上——今日的这条命,不再吊在欠条上。
出门时,院门外有人影一晃。王铁柱已经把牛车赶到了门前,“今儿去哪?”
“渡口。”
“成!”他把缰绳一抖,笑得直,“今儿早我就听人说,渡口那头小茶棚的掌柜在念叨热乎吃食。你来得正好。”
“走。”孟鸢把蒸笼与食盒固定好,回头冲柳氏点头,“午后就回。”
“当心风。”柳氏把围巾递过去。
渡口的晨风带着潮气,船缆绷得直直的,脚夫们早起卸货,喊声震天。
茶棚门口,掌柜把手一搓,迎上来,“孟娘子,你这蒸笼——来来来,我这炉膛空着,给你抬进去。”
第一笼上火,水开,雾起。揭盖那一刻,热气“腾”地冲出,包子白生生、圆滚滚,一股子鲜香直往人心里钻。
“卖包子咧——肉的三文,素的两文!”周玉明嗓门亮,第一波脚夫就挤上前。
“给我两个肉的!”
“我五个,打包!”
“先给孩子一个,别烫着。”
有人当场咬开,汤汁“嗞”一声溢出来,烫得直吸气,却还乐:“鲜!真鲜!”
茶棚掌柜笑得合不拢嘴,“这味儿,搭我家一盏热茶,绝了!”
蒸汽翻滚,一笼接一笼。
渡口人来人往,包子一开笼就空,热气像旗子,把摊前那一小撮地方烘得暖烘烘的。
有人嚷:“这摊子要常来!”
有人边跑边嚼:“明日还来不来?”
周玉明回:“来!”
下一步,换推车。
她提起夹子,又夹起一个饱鼓鼓的包子,递到伸来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