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蠢事 (第2/2页)
有着关键词和年份,资料倒是并不难查。
很快,陈文就查到了不少和墩式碗有关的资料,其中最有用的是一条拍卖记录。
十几年前,某家大拍卖行在一次拍卖会上拍过一只和陈文手里类似的青花墩式碗,还是永乐年间的。
光是起拍价就是一千三百万。
最终成交价则是一千四百多万!
陈文看着这条拍卖成交记录,也是非常惊喜,因为看起来拍卖的那只青花墩式碗和他手里的非常类似。
倒也正常,毕竟洪武和永乐间隔时间不算长,烧制的青花墩式碗形制肯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那就有意思了。
十几年前就能拍出一千四百多万,那十几年后的今天,还是洪武年间的青花墩式碗又该是个什么价呢?
陈文在心里暗自估算了下,就算拍卖会的情况和民间交易不同,就算这十几年的升值没有特别高,自己这只青花墩式碗喊个一千七百万起的价还是完全可以的。
这么想着,陈文都觉得这个价格相当夸张了。
一千七百万啊,是可以改变非常多人的命运了。
当然了,价值是价值,真正的关键还是要找到愿意花钱买的人,至少对于陈文这种压根就没有收藏想法的人来说,没人买的东西,等于一文不值。
不过陈文心里也清楚,这只青花墩式碗肯定是不愁找到愿意花钱买下来的人。
不说那些个收藏家,就是古董商人也会愿意买的,毕竟到了他们手里,自然有办法和渠道去运作送拍,然后赚上一笔的。
不过最赚的人肯定还是陈文,毕竟不论是运作营销还是从陈文手里买下青花墩式碗都是需要成本的。
而陈文呢?他几乎是没有付出什么成本,差不多是无本的买卖。
那么问题来了。
这次该找谁出手青花墩式碗呢?
温正军那边,接触了两次,又有温语薇的关系在,陈文还是挺相信对方的人品和信誉,可事不过三啊。
这么短的时间内,连着拿出三件明代的古董,其中两件价值还非常高,这事儿落在谁眼里都会觉得诧异。
虽然这次是洪武年间的,但刚才就说过,洪武和永乐之间的可没有间隔太长的时间,还是很容易让人多想的。
“再看看吧,实在不行还是找温老算了。”陈文思索了片刻,心里这么想着。
这么想的原因倒也简单。
一是因为这次的物件价值实在有些高了,陈文再冒然找其他人出手的话,其中的风险远比让温正军多想来得要大得多。
两害相比取其轻啊。
二则是温正军最多也就想到陈文不是捡漏,而是从家里拿的物件去出手,反正陈文家现在确实也不是普通家庭了嘛,这点倒是无所谓了。
至于温语薇可能会觉得自己之前是被陈文给骗了这点,那和一两千万比起来,就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了。
念及至此,陈文也就不再多想,收好防护盒子,平复了下兴奋的情绪,上床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