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一般一般,年级第三 (第1/2页)
余夏还试图从答案反推命题思路,寻找题目设计背后的“算法”。
他甚至跑去办公室“骚扰”各科老师,问题不再是“这题怎么做”,而是“老师,您觉得出题人设置这个条件时,最希望考生想到哪一层知识点?”
“老师,这道题最关键的分值点通常落在哪个推导步骤上?”
老师们起初被他这种“挑战老师”式的问题问得一愣,随即都表现出极大的惊喜和耐心,纷纷倾囊相授。
年轻的化学老师甚至友好的说,“余夏,你的这个工艺流程问题我要认真的想一想才能答复你。没准我还你写一篇很好的教研论文呢!我要谢谢你提出这么好的问题!”
余夏的笔记本上,不再是简单的解题步骤,而是密密麻麻的“命题意图分析”、“高频陷阱总结”、“得分点预判”。
第二步:构建知识网络与主动输出。
他不再被动接受老师们的知识梳理,而是开始自己动手绘制巨大的思维导图,试图构建一个内部自洽的“知识宇宙”。
他还真的尝试给江静知“讲课”。
他拿着自己刚研究透的一道难题,清晰地阐述:“江老师,你看,这道题的核心其实是把电磁感应中的楞次定律和动量定理结合,关键切入点在于分析导体棒在磁场中运动的加速度变化率,而不是速度本身。出题人在这里设了个障眼法,用了一个恒力牵引的条件,让人容易误入能量守恒的套路…”
江静知听着他条理清晰、直击要害的分析,心中暗惊:这小子,真的开始“渔”了!而且渔得相当有水平!
第三步:刻意练习与反馈循环。
他根据自己的分析,精准定位薄弱环节,进行高强度、有针对性的练习。做完题后,他不仅对答案,更会复盘整个思考过程:“我最初的想法为什么是错的?是哪个概念理解有偏差?还是被题目里的哪个伪装信息误导了?”
他把这些反思都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错题心理学”。
期中考试如期而至。
成绩公布那天,整个高三楼师生都轰动了。
余夏的名字,赫然排在全年级的第三位。十四岁的少年班尖子生开始超越十八岁的实验班尖子生。
总分蹿升的同时,语文和英语,这些以往他靠“天赋”和语感吃饭的科目,成绩有了质的飞跃——他的“命题意图分析”和“得分点预判”策略见效了。
数学和理化生更是稳中有进,压轴题解答过程严谨规范,几乎扣不到分。
江静知看着成绩单,嘴角忍不住上扬。她走到余夏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着由衷的赞赏:“可以啊,余夏同学!‘渔’得不错嘛!这‘系统升级’效果显著!”
“一般一般,年级第三。”余夏从正在整理的笔记中抬起头,脸上不再是单纯的得意,而是一种带着清晰成就感的沉稳笑容。
他晃了晃手里那本写满新思路的笔记本,对江静知说:“嗯,确实比单纯吃‘鱼’有意思多了。现在我知道,下一步要‘渔’哪片海域,以及用什么工具更高效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