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太能干了吧 (第1/2页)
当徐新枝陪着王良平来到以食小摊时,这里已经非常的热闹和忙碌,蛋炒饭的香味,方圆百米都能闻到,有的孩子在地面上打着滚,喊着要吃陈大锅家的蛋炒饭。
然后被他老爹提起就是一顿竹笋炒肉:“走,回去喊你妈给你炒。”
三毛五看似很少,偶尔一顿还行,他们普通工人的工资,三十多块是常态,哪里能惯着孩子想吃啥就吃啥。
陈渊为啥每天只卖两百个肉包,因为能消费得起的,只是小部分人。
这个年代,不是二十一世纪。
也有人吞咽着口水,快步往自家走去,红苕干饭配上清炒土豆丝,也能填饱肚子。
当然双职工的家庭,会让孩子拿着盒饭来购买。
“小陈,陈老师!”徐新枝抿嘴笑着,调侃的打着招呼。
王良平也乐呵呵的看着陈渊,觉得越看越顺眼,炒饭时极为认真投入,对用餐的客人也是微笑相迎,热情以待,完全没有丁点儿浮躁的样子。
看得出来,陈渊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
见到王书记和徐主任到来,陈渊急忙招呼道:“两位领导快请坐,锦绣,腾两个空位出来。”
王良平笑盈盈的道:“小陈啊,你是不是给杂志社投稿了?”
徐新枝看着陈渊麻溜儿颠锅,炒饭,觉得和所谓的文艺创作者忒割裂了点:“你留的是咱们综合办公室的电话,今天有两个杂志社的编辑来了电话呢。”
“陈老师,你还凶(厉害)嘞!”
看着这身姿妩媚的徐新枝,陈渊春风满面:“也就是说,我小说两个编辑部都看中了?谢谢徐姐和王书记告诉我这个好消息。”
“午饭我请客。”
王良平没有拒绝:“那咱们就沾沾小陈你的喜气了,那可是《收获》和《文学》,在龙国最有影响力的杂志。”
“了不起啊。”
陈渊却是云淡风轻的笑道:“抽空写的,不过就是把大家经历过的事情,综合一下,然后记录下来而已。”
“本意是想多赚点钱,改善家里的生活。”
“两位请坐。”
锦绣鼻尖微微沁着汗,她有些雀跃和兴奋,大哥的小说真的被选中了?
急忙把两份蛋炒饭放在两位领导的桌前,好奇的问道:“徐姐姐,真的是杂志社的编辑给打的电话吗?”
徐新枝喝了一口醋汤,大声说着:“那可不,我亲自接的电话呢,一个《收获》杂志社的沈编辑,一个是《文学》杂志社的兰主编,他们开口就找陈渊陈老师呢。”
于是,不只是那些客人,还有李家姐妹也凑近。
小老幺牵着铃姐姐的手,开心的蹦跶着:“大锅大锅~你咋过成为老师啦?”
有邻居大妈调侃道:“陈老师?”
王良平抬了抬手,声音沉稳有力:“别看小陈年纪小,他写的文章能够被这国内最顶尖的杂志社看上,已经超越了百分之九十的作者。”
“小胡,你说是不是?”
被点名的胡建设有些激动道:“王书记说得对,我反正没有信心自己的稿子被那两家看上,能够在厂报上写点文章已经不错了。”
“小陈,你这不声不响搞了个大新闻啊。”
“我之前看你在写东西,没想到是在写文章!”
“你们不知道,只要过稿,最低都是千字二十五块。”
那些完全不明白被这两家杂志过稿后分量的好事者,听到至少千字二十五,全都发出哗然和惊呼声。
王琼和陈昌骏,此刻也兴奋,惊喜,激动地难以言表。
李香仪和李令仪,在不可思议中却又觉得理所当然,她们昨晚看过《活着》的开头,绝对是难得的佳作,让人看得心情跌宕起伏。
那可是《收获》和《文学》杂志社呢。
她们一个是北大的大学生,一个是准大学生,都明白这代表了什么。
怪不得王书记都要亲自过来道喜。
“对了,陈老斯~他们约了三点和三点半打电话过来,你别忘了哈。”徐新枝咯咯的乐着,看着小摊边激动兴奋的人们。
陈渊笑道:“好的,谢谢徐姐啦。”
刘念看着自家的老板,觉得他年纪轻轻就能摆摊赚钱,而且还会写文章,这也太能干了吧?
司机班的老哥们,觉得这小老弟太牛了,秦伟光还笑道:“以后咱们陈老弟就是陈老师了,这就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等到中午蛋炒饭被卖光,已经一点过了。
王良平坐在陈渊家的过道上,戴着眼镜看着手稿《活着》,不时喟叹。
徐新枝就和李家姐妹还有锦绣她们聊着天儿,打听陈渊写的到底是什么,王书记看得爱不释手。
陈渊倒是平常心,这可是余老师的《活着》啊。
他只是让其提前面世而已。
王良平只看了陈渊投稿的前两万字,看完后,久久没有言语,这本书在平淡的语气中,将社会变迁和百姓的苦难娓娓道来,后续他们的命运如何,又会发生什么事情,让人欲罢不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