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26章 宋运辉的喜讯 (第1/2页)
北方的秋意渐浓,四合院里的柿子树挂满了橙红的果子。林凡的“三产”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不仅稳定承接军需零件加工,还在韩春明的运作下,成功开拓了民用五金和建筑构件的市场,成了红星轧钢厂乃至整个轻工局系统内改革的一面旗帜。
这日,林凡正在公司办公室里审核月度报表,通讯员送来了一封厚实的信件。一看那熟悉的、略显潦草却力透纸背的字迹,林凡便知道是宋运辉写来的。
他放下手头的工作,带着一丝期待拆开了信封。信很长,足足写满了七八页信纸。开头依旧是惯常的技术交流,宋运辉详细描述了他在新岗位上遇到的一个技术瓶颈以及他独特的解决思路,并向林凡求证可行性。林凡看着那严谨的公式和草图,仿佛能看到那个瘦削的身影在灯下奋笔疾书的样子,嘴角不禁泛起一丝笑意。
然而,信纸翻到后半部分,笔调却陡然变得沉重起来。宋运辉倾诉了他推行技术改革时遇到的巨大阻力——那些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固步自封的元老、以及“只唯上、不唯实”的官僚作风,都让他感到举步维艰,甚至一度产生了自我怀疑。字里行间充满了苦闷、孤独和不被理解的愤懑。
但信的结尾,笔锋又是一转,墨迹似乎都清晰有力了许多:
“林凡兄,见信如晤。写至此处,胸中块垒稍舒。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或许是否极泰来,亦或是坚持不懈终究起了作用。厂部最新任命已下,我已被正式调回技术处,并担任新成立的‘连铸工艺优化攻关组’副组长!虽然级别未变,但终究是回到了能发挥所长的岗位。部里对新工艺的推广有了新指示,厂长似乎也顶住了部分压力,给了我一个有限度的试验空间。”
“回想此前种种,如陷泥沼,几近绝望。幸得兄台此前书信鼓励,授我以‘迂回’、‘积势’之策,我方能在黑暗中勉力支撑。如今虽只是微光,但已是前行之方向。兄之远见与情谊,运辉铭记于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