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20章 结业论文与展望 (第1/1页)
培训班的日子充实而飞逝,转眼已近尾声。最后的结业考核,是一篇关乎每位学员最终评价的论文。林凡早在学习过程中就已不断构思,他决定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选择一个既具前瞻性又能体现红星厂特色的课题。
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将论文题目定为:《技术成果商品化与厂办大集体企业发展路径探析——基于红星轧钢厂技术服务公司的实践与思考》。这个题目既涵盖了他成功的承包制实践,又延伸到了厂办“三产”公司这一更广阔的领域,与他即将接受的新任务不谋而合。
写作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兴奋的。他白天泡在党校图书馆查阅国内外经济管理文献,晚上则在宿舍挑灯夜战,将红星厂技术服务公司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决策背后的思考,遇到的阻力,解决的方案,都进行提炼和升华。他不仅总结经验,更大胆设想未来:如何建立技术评估作价体系?如何设计职工持股方案激发内生动力?厂办集体企业与主业如何形成良性互动而非简单依附?甚至提到了未来可能面临的产权界定、社会保障配套等深层次问题。
他摒弃了空泛的理论堆砌,始终用扎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说话,使得论文既有高度又不失地气。同宿舍的郑桐看了他的大纲后,直呼:“好家伙!林凡,你这步子迈得可比我们特区不少人都大!你这论文要是能实现一半,红星厂非得让你折腾出花来不可!”
论文提交后,很快在评审老师中引起重视。其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和大胆又不失稳健的建议,获得了极高评价,被一致推选为优秀论文,并安排林凡在结业典礼上做大会发言。
结业典礼庄严而隆重。当林凡作为学员代表登上讲台,沉稳清晰地阐述他的观点时,台下鸦雀无声。他谈到技术人员的价值实现,谈到计划与市场的边界探索,谈到如何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坦诚分析利弊,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必然伴随阵痛和争议。但只要我们方向正确,步伐稳健,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充满活力的新路……”他的发言逻辑清晰,充满激情与自信,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部委领导在总结讲话时,特意点名表扬了林凡等几位学员,称赞他们的论文“立足实践、放眼未来、敢于创新”,并透露部委正在汇总各地改革经验,研究制定更具突破性的政策,“你们的思想火花,将会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希望你们学成归去,能成为改革的火种,点燃更多的燎原之火!”
这份肯定,重量非凡。林凡知道,这半年的学习,不仅提升了他的能力,更为他搭建了一个通往更高平台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