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13章 工作组的谈话 (第1/2页)
与部委改革工作小组的谈话,安排在了厂小会议室。工作组来了三个人,为首的是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干部,姓赵,是改革办的副主任。另外两位一位是记录员,一位是较为年轻的干事。
谈话气氛一开始比较正式。赵主任先是肯定了红星厂和技术服务公司在改革探索中取得的“可喜成绩”,然后开始询问一些具体细节,比如承包制的具体方案、遇到的阻力、工人的反应、效益提升的具体数据等等。
林凡早有准备,回答得不卑不亢,数据清晰,逻辑严密。他并没有一味夸耀成绩,也坦诚地谈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初期部分工人的抵触、设备老旧的限制、以及厂内一些不同的声音,同时也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制定公平规则、加强思想工作、技术革新等方式来化解这些矛盾。
赵主任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偶尔插话问一两个关键问题,都切中要害,显示出极高的政策水平和丰富的调研经验。
随着谈话深入,气氛逐渐变得轻松起来。赵主任对林凡的个人经历产生了兴趣:“林凡同志,听说你很年轻,还是技术出身?怎么想到要搞承包,力度还这么大?”
林凡笑了笑,坦然道:“赵主任,我其实没想那么多大道理。我就是从车间里干出来的,最知道工人们想什么,怕什么。大家不怕干活,怕的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区别。承包制说白了,就是捅破这层窗户纸,把大家的利益和厂子的利益绑在一起,劲儿往一处使。技术是我的老本行,但我觉得,有时候改变机制,比单纯的技术革新更能解放生产力。”
“说得好!改变机制,解放生产力!”赵主任赞赏地点点头,“那你对厂里未来的改革,还有什么更大的想法吗?比如,承包制?”
这个问题有点出乎林凡的意料,也超出了他事先准备的范围。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知道这是展现自己眼光和格局的机会。
他略作思考,谨慎地回答道:“赵主任,承包制目前看是有效的,但它可能主要适用于我们这种规模较小、业务相对灵活的三产公司。对于红星厂这样的万人大厂,情况要复杂得多。”
他结合在培训班学到的东西和自己的思考,继续说道:“我觉得,未来国企改革,可能需要在几个方面进一步探索。一是产权层面,能不能尝试股份制改造,让职工持股,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二是经营层面,能不能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比如更大的定价权、采购权、用工权,让企业更能适应市场变化?三是结构层面,能不能围绕主业,发展多种经营,成立企业集团,增强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