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章 裂痕里的旧笔记与新光 (第1/2页)
2049 年 10 月 3 日上午 9 点,杭州社区康复中心的远程会诊室里,72 岁的周奶奶正把 “星桥” 传感器贴在耳后。淡蓝色的光透过她银白的发丝,映在全息屏上 —— 那里浮动着她孙女小时候的照片,周奶奶的指尖在虚拟相册上轻轻划着,像在摸一块易碎的糖。“我记得这孩子爱穿红裙子,” 她的声音慢得像老钟,“可刚才…… 刚才怎么也想不起她叫什么了。”
林野站在监控屏前,看着周奶奶的脑电波曲线平稳如绸带,悬了两天的心刚放下,屏幕突然刺啦一声 —— 蓝绸带瞬间炸成猩红的碎片!周奶奶猛地摘下传感器,手捂着太阳穴往后缩,椅子腿在地板上刮出刺耳的响:“疼!脑子里像有小虫子在爬!”
“快关设备!” 林野冲过去扶住她,掌心触到传感器时烫得一缩 —— 比上次发布会时的故障温度还高。旁边的护士慌忙递上降温贴,周奶奶的孙女小桐红着眼眶攥住林野的袖子:“林总,我奶奶好不容易能记起点事,要是设备再出问题……” 话没说完,眼泪就砸在林野的西装裤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林野蹲下来,指尖轻轻拂过周奶奶鬓角的碎发 —— 这是他 2027 年就认识的老人,当年 “小脑环” 刚试产时,周奶奶是第一个报名的患者,说 “我想记着孙子的生日”。现在他却让老人受了委屈,喉结滚了滚才开口:“您先歇着,我们今天就把问题解决,肯定不让您白受疼。”
从会诊室出来,林野的手机刚接通老周的电话,就被一阵急促的震动打断 —— 是苏晚的视频请求。屏幕里的她站在欧盟会议中心的走廊里,藏青色制服的领口别着枚小小的国旗徽章,背景里能听到飞机引擎的轰鸣:“林野,美国驻德使馆找柏林康复医院施压了,说要是引进‘星桥’,就取消他们每年 200 万欧元的医疗援助。”
苏晚的指尖在屏幕上划开一份文件,是美国使馆的施压函,末尾盖着醒目的红色印章。“医院院长想跟咱们合作,但怕扛不住压力,” 她的声音压得很低,时不时往身后看,“我把 2047 年老年患者的康复视频带过来了,刚给欧盟医疗委员会的人看,他们说要再议 —— 但美国那边已经在欧盟专利局递了‘星桥侵权’的申诉,说是滨江创投通过海外公司提交的。”
林野的指节在手机壳上掐出印子。2047 年的老年认知项目是陈默全权负责的,所有患者的康复记录都存在卫健委的加密云里,苏晚现在带着视频去游说,相当于把自己放在纪委的眼皮底下 —— 上次她传张董的海外账户证据,已经被纪委约谈过一次了。“你注意安全,” 他的声音软下来,“专利的事别担心,陈默昨天说他在旧代码里留了 2024 年的原始手稿,能证明咱们没侵权。”
挂了电话,林野刚走到康复中心门口,就看见陈默抱着个旧纸箱从悬浮车上下来。纸箱的边角磨得发白,上面还贴着张泛黄的便签,是 2028 年的字迹:“小脑环低频补偿模块 —— 苏晚记”。“野子,你看这个!” 陈默蹲下来翻箱子,指尖在一摞旧笔记本里扒拉,最后抽出本封皮写着 “2028.3” 的册子,“当年咱们用旧光刻胶做‘小脑环’时,苏晚找浙大生物系测了老年患者的脑电波,特意加了这个补偿模块!”
林野凑过去看,笔记本里的代码旁画着小小的星星,是苏晚的笔迹,下面还写着一行注释:“老年脑电波峰值比年轻人低 20%,补偿值调至 1.2,别忘标红”。纸页边缘沾着点咖啡渍,是当年他们在实验室熬通宵时洒的 —— 那时候陈默总说 “苏晚的字比代码还好看”,现在这行字却成了救命的钥匙。
“老周,立刻把这个模块的代码导进‘星桥’的调试系统!” 林野掏出手机拨电话,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急,“用周奶奶的脑电波数据模拟测试,一定要把误差降下来!”
陈默坐在台阶上,摩挲着笔记本封面的折痕:“当年苏晚说,这个模块要留着‘万一以后用得上’,没想到真用上了。” 他抬头看向康复中心的窗户,周奶奶正坐在里面跟小桐说话,阳光落在她们身上,像裹了层暖纱,“你还记得 2028 年冬天吗?咱们在实验室改这个模块,苏晚冻得手通红,还在给患者打电话问感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