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渔舟的重量 (第2/2页)
穿过熙攘的人群,走向相对安静一些的连接通道。男生并没有让气氛冷场,很自然地开始了对话,语气一如既往的平稳:“我叫张涛。法学院,大三。算是你学长。”
“学长好。我叫郑蓝溪。皮肤科学与管理系,新生。”蓝溪轻声回答,依旧带着些拘谨。
“郑蓝溪。”张涛重复了一遍她的名字,发音准确,没有像许多韩国人那样拗口。他侧头看了她一眼,眼神里那丝锐利似乎柔和了些许,“听口音,不像是北方过来的?”
这个问题问得随意,却让蓝溪的心微微一动。她垂下眼帘:“我…我从一个海边小地方来的。不是大城市。”
“猜也是。”张涛的语气里没有丝毫轻视,反而带着一种了然的平静,“这边华人圈子里,从大城市来的富二代比较多,扎堆玩,氛围比较浮夸。你看起来…不太一样。”他的观察力显然十分敏锐。
蓝溪没有接话,心里却因他这句“不太一样”而泛起一丝微澜。是褒是贬?她不确定。
张涛似乎察觉到了她的沉默,很自然地将话题转开:“皮肤科学不错,实践性强,未来发展也好。就是课程挺吃重的,尤其是解剖、化学和微生物这些基础课,对语言要求也高。要有心理准备。”
他的话语直接而务实,没有任何虚浮的鼓励或敷衍的安慰,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学长在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这种风格反而让蓝溪觉得更加踏实。
“我知道。我会努力的。”她低声说,语气却十分坚定。
“嗯。”张涛应了一声,似乎对她的回答表示认可。走了几步,他像是想起什么,继续说道:“以后在学校里遇到什么麻烦,或者生活上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问我。大部分华人留学生聚在几个固定的圈子里,你可能不太容易融进去。独自在外,不容易。”
他的话再次精准地戳中了蓝溪的处境。她确实没有想过,也没那个资本和精力去融入所谓的“华人圈子”。他的 offer 像一份及时而实在的援助。
“谢谢学长…会不会太打扰你?”她还是有些迟疑。法学院课业繁重是出了名的。
“不会。举手之劳。”张涛回答得简洁干脆,“我平时就在图书馆四楼东区自习,或者法学院D栋201研究室。一般晚上十点前都在。找不到可以发信息。”他报出地点和时间,如同提供清晰的坐标,带着一种法律条文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说着,他们已经到了B栋楼下。正如张涛所说,入口确实不太起眼,需要绕过一个自动售货机才能看到楼梯。
“就是这里了。三楼,303,门口应该有标识。”张涛停下脚步,并没有要送她上去的意思,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感。
“真的太感谢你了,学长。”蓝溪再次郑重道谢。
“没事。快去吧,别迟到了。”张涛点了点头,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半秒,那双锐利的眼睛里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捕捉的情绪,像是…一种基于理性判断的、淡淡的欣赏?或者仅仅是对一位努力新生的例行鼓励?随即他转身,步伐依旧沉稳利落,很快消失在走廊拐角处。
蓝溪站在原地,望着他离开的方向,心里那种莫名的、奇异的安心感依然残留着,像一层温暖而无形的薄纱,轻轻包裹住了她方才几乎要溢出的恐慌和无助。
张涛的出现,像一道冷静而精准的光,划破了她在陌生繁华中无所适从的迷雾。他不像她想象中的任何一类人——不是热情过度的滥好人,也不是冷漠疏离的优等生,更不是她潜意识里可能存在的、需要警惕的某种类型。他理性、沉稳、观察入微、言语务实,提供的帮助具体而实用,没有任何令人不安的过度热情或打探。那种带有距离感的可靠,反而让她感到安全。
她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手中的材料,转身走向楼梯间。脚步似乎比刚才坚定了一些。
那个短暂的相遇,像一粒被无意间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她心中漾开了一圈细微却持久的涟漪。首尔庞大而冰冷的大学校园,似乎因为一个来自相同文化背景的、沉稳理性的学长的出现,而显露出了一小块可以被理解和把握的、清晰的坐标。
她并不知道,这次偶然的相遇,以及张涛那双锐利冷静、似乎能看透表象的眼睛,将在她未来的人生中,扮演怎样一个至关重要、甚至关乎命运转折的角色。此刻,她只是带着一份淡淡的、源自本能的安心,以及 renewed 的决心,走向了她的新生指导教室,走向了那条注定充满挑战,却也充满了未知可能的、属于“郑蓝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