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初掌财权 (第1/2页)
一九九二年底,烟厂拨出四百多万注册资金,正式成立了太平市卷烟包装材料厂。
原来的烟厂厂长助理、技术改造办主任陈志伟,凭着丰富的经验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当上了卷烟包装材料厂的厂长。他快五十岁了,高大挺拔的身姿,聪明睿智的头脑,坚毅果敢的魄力,是厂长人选的不二选择。八十年代那会儿,他带着技改办团队,完成了烟厂制丝线设备更新和卷接包生产线自动化改造,烟厂职工都夸他是技改先锋。现在他又接过了这个重担,在万众瞩目中,再次登上了开拓创新的舞台。
秦安被任命为厂办公室主任,这个人眼皮活泛,八面玲珑,特别会来事儿,在什么场合都能应对自如。他体态丰腴,面色红润,待人接物总是笑脸相迎,说话办事圆滑周到,总能敏锐察觉到领导需要什么,及时伸出援手帮助,所以领导们都特别喜欢他,在厂里人缘也好,左右逢源。
潘万峰当了生产办主任,负责管理生产这摊事。他是技术出身,平时话语不多,做事一板一眼,车间里每道工序、每台设备,他都门儿清。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车间,很少能在办公室找到他。
林秋水被委以重任,当上了计划财务办主任。那时候他才二十六岁,正是精力旺盛、风华正茂的时候,又认真又专业,敢负责善分析,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袁树林当了技术办主任,负责技术革新和设备管理。
材料厂下设四个车间,分别是铝箔车间、滤嘴棒车间、水松纸车间和塑料加工车间。因为铝箔纸、滤嘴棒和水松纸都是烟草专用制品,销售渠道比较特殊,只能供应给烟厂,所以销售不成问题,质量才是关键,每个车间都专设了分管质量的副主任。塑料加工车间则专门增设了一个主管销售的副主任,负责开拓市场。
这时的林秋水,满腔热血,工作热情高得不得了,好像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他业务能力突出,又勤奋好学,虽然孩子才一岁多,家里事情不少,但他还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任职不多久,他就把材料厂的各项业务流程摸得门儿清,对材料价格、成本消耗和管理费用这些关键信息,都了解得特别透彻,制定了计划财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二级核算体制,通过考试选拔了车间核算员、仓库统计员,对财务岗位进行业务培训,重新定岗。计划财务工作严谨有序,管理井然。
在计划财务工作这块,林秋水总能发挥自己的创意,想出新点子,做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事儿。特别是他每月召开的财务分析会,更是别具一格,让人思维洞开。他巧妙地把财务工作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让数据和产品对上号,用大白话,结合日常实际工作,让枯燥的数据开口说话,通过精准到位的财务分析,找出企业运营中的问题。
他分析讲解时,喜欢用通俗的话语,讲出专业的道理,比喻特别生动,把难懂的数字,像说评书似的,讲得明白,说得透彻。让那些对财务知识一窍不通的人,一听就明白,而且听得津津有味,沉浸其中。
林秋水站在会议室的黑板前,手里拿着粉笔,耐心地讲解着:”咱们的滤嘴棒生产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了一个百分点,问题出在哪?不是材料涨价,也不是设备出问题,问题就在材料损耗率。每生产一万支滤嘴棒,多浪费了一百支。这一百支,就是咱们的身体在失血,利润在流失。”
他转身在黑板上画了条曲线:”看,这是损耗率与行业平均值的对比。经过我的调查询问,问题就出在白班、中班与夜班操作的交接程序上。上一班的工人下班时停掉了机器,下一班接班时再重新开机,这就造成了材料损耗的增加。”
科室和车间主任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人低头记笔记,有人低声讨论。他们从来没想过,财务数据能这么准地指出生产的问题。
林秋水娓娓道来:”这不光是财务指标的事,而是全厂的事儿。每一支滤嘴棒,都是钱。咱们不能让它白白流走。我建议,三班交接时不停机,接班的班组早来五分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样就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损耗。”
听到林秋水的分析和建议,大家不由得鼓掌叫好,人家确实说到点子上了。
几次下来,厂里的人们都很佩服林秋水,说他是生产运行、成本消耗的诊断师。
秦主任这人处事活络,待人热情洋溢,见谁都能聊上几句。可是在办公室报销费用这事儿上,秦安和林秋水之间却产生了矛盾。
办公室日常事务多,报销费用的次数多,票据也多,里头不少票据有不规范的地方,比如费用不合理、票据没复写、票据不合规、不合理连号等等。林秋水工作认真,签字审核时严格把关,铁面无私,自然退回去不少有问题的票据。秦安好几次找林秋水,想跟他商量,希望他审核时别太严格,可林秋水始终坚持原则,以违反财务制度、要预防烟草行业和外面检查出问题为由,坚决拒绝了秦安的请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